Remove ads

马来八色鸫学名Pitta moluccensis),又名蓝翅八色鸟,是八色鸫科八色鸫属的一种,牠与三种其他的八色鸟构成超种,分别是蓝肩八色鸟P. brachyura)、八色鸟P. nympha) 和红树八色鸫P. megarhyncha)。马来八色鸫是一种色彩丰富的鸟类,牠具有黑色的头部、眼睛上方有一条黄褐色的条纹、白色的颈圈、绿色的背部、蓝色的翅膀、黄褐色的腹部以及红色的腹部区域。牠的分布范围从印度延伸至马来西亚、印尼、华南和菲律宾。牠的栖地是潮湿的林地、公园和花园,避开茂密的森林。主要以昆虫和蠕虫为食。牠在春季繁殖,筑一个凌乱的球形巢在地面,通常靠近水源和树根间。一次产下约五颗蛋,双亲轮流孵蛋,约十六天后孵化。

Thumb


事实速览 马来八色鸫, 保护状况 ...
马来八色鸫
Thumb
马来八色鸫的叫声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八色鸫科 Pittidae
属: 八色鸫属 Pitta
种:
马来八色鸫 P. moluccensis
二名法
Pitta moluccensis
Müller, 1776
关闭

分类

马来八色鸫由德国博物学家菲利普·路德维希·施塔蒂乌斯·米勒于1776年描述,并给予二名法名称Turdus moluccensis[2] 缪勒的描述基于布丰伯爵在其《自然史彩绘图谱》Planches Enluminées D'Histoire Naturelle中出版的“莫鲁克斯鸫”图像。[3][4] 法语名称和种小名moluccensis指的是摩鹿加群岛,这是一个错误,因为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并未延伸到这么东边。于1963年修正模式产地为马来半岛的马六甲[5][4] 该物种现今被归入法国鸟类学家路易·皮耶·维亚律于1816年引入的八色鸫属Pitta)。[6] 该物种为单型种[7]

马来八色鸫与蓝肩八色鸟P. brachyura)、八色鸟P. nympha) 和红树八色鸫P. megarhyncha) 形成超种

描述

Thumb
张开翅膀晒太阳

马来八色鸫体长约180至205 mm(7.1—8.1吋),头部为黑色,具黄褐色的眉纹,下巴为白色,腹部为黄褐色。肩膀和背部呈绿色,翅膀为亮蓝色,腹部呈红色。[8] 喙为黑色,眼睛为棕色,腿部为淡粉色。[9] 牠的尾巴非常短。[10][11] 幼鸟的羽色图案与成鸟相似,但颜色较黯淡。牠与红树八色鸫相似,但可通过较短的喙来区分。牠的叫声被转录为taew-laew taew-laew[8]

分布与栖地

马来八色鸫常见于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并曾在澳大利亚圣诞岛台湾香港被记录为迷鸟[1] 牠的栖地是低地亚热带热带森林[12]

马来八色鸫栖息于多种环境中,海拔高达800米(2,600呎),包括阔叶林、公园、花园和红树林,[8]但避开茂密的热带雨林。[10]

牠的分布范围包括东南亚和中南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从缅甸中部向东穿越泰国并延伸至马来半岛。[10] 马来八色鸫是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冬季访客,也是菲律宾和爪哇的迷鸟。[13] 牠在澳大利亚西北部海岸非常罕见。[9]

饮食

马来八色鸫主要以蠕虫和昆虫为食,牠们在地面或低矮的树枝或栖木上捕猎食物。[10][14] 牠们也会吃有硬壳的蜗牛。[14][15][16]

繁殖

在繁殖季节,马来八色鸫筑造一个大型的巢,通常位于地面上,由树枝、根、草、树叶和苔藓构成。这个球形而凌乱的巢有一个侧面入口,经常在靠近水源的树根间被发现。[11] 在马来半岛的繁殖范围内,马来八色鸫每年会在五月初到七月末之间产卵。[17] 雌鸟会产下4至6颗带有紫色斑点的白色或奶油色蛋,双亲轮流孵蛋15至17天。[11]

参考文献

Remove ads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