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蒙古帝国历史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蒙古突袭巴勒斯坦主要于1260年及1300年发生,是蒙古入侵叙利亚取得暂时胜利后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当时十字军运动已趋于结束。蒙古人每次成功入侵叙利亚后,就会有历时数个月的侵掠巴勒斯坦行动,最南甚至到达加沙。
侵掠巴勒斯坦的兵力只占蒙古大军的一小部分,延续劫掠、杀人及破坏。但在每次侵掠中,蒙古人似乎无意把巴勒斯坦纳入蒙古政权伊儿汗国的管治范围内,通常在蒙古入侵叙利亚数个月后,从埃及反攻的马木留克军只会遇到少许抵抗就夺回了叙利亚。[1]
1258年,由旭烈兀率领西征的蒙古军成功占领伊斯兰世界的权力中心巴格达城,摧毁了阿拔斯王朝。内有一些来自先前已征服或归顺地区如格鲁吉亚等地的基督徒的蒙古军,取得巴格达后,随即进攻阿尤布王朝的领土叙利亚。蒙古军攻下阿勒颇,于1260年3月1日占领大马士革,[2][3][4][5]把阿尤布王朝也摧毁。
巴格达及大马士革陷落后,马木留克治下的开罗成为了伊斯兰势力的中心。蒙古人大概想继续进军,经巴勒斯坦攻入埃及,却因为一宗在突厥斯坦的内部冲突而停止进兵。旭烈兀与部队主力撤走,留下景教徒将领怯的不花指挥的蒙古骑兵约1万人驻守征服地。[6]
怯的不花继续进攻,攻下巴勒贝克、al-Subayba及Ajlun[7],又派遣蒙古劫掠者进入巴勒斯坦,深入至亚实基伦,也许到过耶路撒冷。有蒙古守军约1000人驻在加沙,[8][9][10]另有一支守军在纳布卢斯。[11]
旭烈兀曾向法国国王路易九世传信,说他们已经把耶路撒冷归还基督徒。不过现代的历史学者相信耶路撒冷当时也许遭到蒙古人至少一次的劫掠,但是除此之外就没有被其它形式占领或正式征服。[12][13]
从叙利亚败退到开罗后,埃及马木留克与残留在阿卡的耶路撒冷王国法兰克人谈和。纵使穆斯林马木留克是十字军的传统敌人,法兰克人对马木留克及蒙古保持被动的中立。此时法兰克人似乎视蒙古人的威胁尤甚于那些穆斯林,因此马木留克军得以不受阻拦而通过十字军的领域,及集结大军,于1260年9月在加利利的阿音札鲁特迎战剩下的蒙古军。马木留克军在此役大胜,使蒙古军首次遭受到重大挫败。至此旭列兀领导的西征战役成为蒙古征战史的最高点,此后蒙古人虽有再数次入侵叙利亚,可是直到1300年才取得成功,而且与上次一样,攻下的土地只能占领数个月。
被当时的人形容为不负责任及轻率的西顿及Beaufort十字军领主Julian de Grenier于1260年趁机劫掠贝卡地区,那里不久前被蒙古人占领。怯的不花派遣其侄(或甥)带同一支小部队去追究损失,却遭到Julian的伏击及杀害。怯的不花于是突袭西顿城,摧毁城墙及杀害基督徒,而城堡则据说未有被攻下。[14][15]
1269年,英国爱德华王子(即后来的英王爱德华一世)发动了自己的一次十字军,即第九次十字军东征。[16]与他同行的武士及仆从很少,[17]也许只有大约230位武士,连同其他人有总数约1000人,用一支有13艘船的船队运载。[18][19]当中不少人是爱德华的亲密友人及家族的人,包括其妻卡斯提尔的艾莉诺、弟艾德蒙及堂兄弟Almain的亨利。
当爱德华于1271年5月9日抵达阿卡时,他立即派遣使者到蒙古统治者阿八哈那里。[20]爱德华计划用蒙古人的帮助去进攻穆斯林领袖拜巴尔一世。[21]该使团由Reginald Russel、Godefrey Welles及John Parker率领。[22][23]阿八哈于一封标明日期为1271年9月4日的信函中对爱德华的请求作出了正面回应,历史学者Runciman及Grousset引用中世纪的书《Estoire d'Eracles》说:
“ | 爱德华及基督徒们派往鞑靼人求助的信使返回阿卡。他们做得很好,把鞑靼人也一同带来,侵掠了安提阿、阿勒颇、Haman及La Chamele的所有地方,最远到大凯撒利亚。同时他们杀死所有找到的撒拉森人。 | ” |
—《Estoire d'Eracles》,第461页[24][25][26]
1271年10月中,应爱德华之邀的蒙古军抵达叙利亚,进攻阿勒颇及以南之地。阿八哈由于要同时应付突厥斯坦的其它冲突,只能从安那托利亚的占领军抽调蒙古骑兵1万人前来,由Samagar指挥,加上辅助的塞尔柱部队。[26]穆斯林居民想起怯的不花的前事,触发了逃亡潮,甚至蔓延至开罗。[22]蒙古军打败了保卫阿勒颇的土库曼人军队,逼使该城的马木留克守军逃走,蒙古军然后向Maarat an-Numan及阿帕美前进。[26]
当拜巴尔一世于11月12日从埃及反攻时,蒙古军已经撤退至幼发拉底河以外,因为兵力不足以抗衡马木留克的大军。
1299年夏,合赞统治下的伊儿汗国成功夺取了北部城市阿勒颇,在12月23或24日的Wadi al-Khazandar之战(又称为第三次霍姆斯战役)击败马木留克军。[27]蒙古军将领Mulay的部队从合赞的大军分出,追击败退的马木留克军远至加沙,[27]把他们赶回埃及。合赞的主力部队向大马士革进发,大马士革于1299年12月30日至1300年1月6日间的某天投降,然而它的要塞坚持抵抗。[27][28]合赞在2月撤走了他的大部分军队,大概是因为马匹要补充饲料。合赞许诺会在11月回来以进攻埃及。[29]
这样,从1300年2月至5月的4个月内,蒙古的伊儿汗成为圣地“事实上的”主人。[30]Mulay手下约1万人骑兵侵掠南至加沙的地方,[31]约于1300年3月返回大马士革,数日后跟随合赞渡过幼发拉底河回去。[32]
中世纪文献对于1299年-1300年那些侵掠的规模有许多不同观点,现代历史学者对于哪些文献最为可信、哪些有加盐添醋或根本是错误也是意见不一。尤其是当时耶路撒冷的命运,争论仍然持续,有些历史学者认为蒙古人的侵掠延伸至城内,另一些人认为该城未有被攻下,甚至没有被围城。[35]
最常被引用的对此事的研究见于由Sylvia Schein博士于1979年发表的《Gesta Dei per Mongolos》一文,她在该文结论说“圣地被宣称的收复根本没有发生过”。[36][37]不过Schein在她1991年的书中加入一个简短的脚注,说蒙古人占领耶路撒冷“已获得证实”,因为有记载说他们于1300年取走圣殿的金门,运往大马士革。[38]这是根据14世纪神父波吉邦西的尼科洛的记述,他详细描述耶路撒冷的建筑,及提到蒙古人对那门做过的事。另一学者Denys Pringle认为尼科洛的记述是说蒙古人试图毁坏、焚烧或拆走该门但不成功,当马木留克军回来后,他们用墙封堵了那门。[39][40]
Alain Demurger在他2007年的书《Les Templiers》说蒙古人攻占大马士革及耶路撒冷,[41]又说合赞的将领Mulay也于1299年-1300年“有效地出现在”耶路撒冷。[42]根据Frederic Luisetto,蒙古军“渗透入耶路撒冷及希伯仑,他们在那里进行了多次屠杀”。[43]Andrew Jotischky在《The Crusaders and the Crusader States》中以Schein的1979年文章及1991年的书去说“在短暂及大致上是象征式地占据耶路撒冷后,合赞撤返波斯”。[44]
不管真相如何,蒙古人的进军使欧洲流传谣言,说蒙古人或已占领了耶路撒冷,将会交给欧洲人。这些谣传从1300年大约3月开始,大概是建基于刚从塞浦路斯归来的威尼斯商人的叙述。[45]那些叙述或多或少准确地反映蒙古人在叙利亚的军事胜利,但就扩大至说蒙古人“大概”已夺得圣地。这些谣言因为主观愿望及大群人聚集在罗马迎接圣年的都市传说环境而被广泛吹捧。故事发展至(错误地)说蒙古人已经取得埃及,蒙古的合赞汗已任命其兄弟为那里的新国王,及蒙古人打算征服巴巴利及突尼斯。谣言也说合赞释放了被拘禁于大马士革及埃及的基督徒,以及当中有些人已经启程去塞浦路斯。[46]
到了1300年4月,教宗博义八世发出信函宣布有“将会用特别喜庆去庆祝的重大及高兴的消息”,[47]就是蒙古合赞汗已征服了圣地,并提议把该地交给基督徒。在罗马,教宗下令游行队伍“庆祝收复圣地”,作为1300年圣年庆典的一部分。教宗更鼓励每一个人出发前往那片新收复的地方。英王爱德华一世被要求鼓励他的子民也出发去参观圣地。教宗博义八世甚至在他的训谕《Ausculta fili》提到从蒙古人那里收复圣地的事。
在圣年(1300年)的夏天,教宗博义八世接待了多位由各处王公派来的使节。其中一团有100个蒙古人,由佛罗伦斯人Guiscard Bustari率领,代表伊儿汗。这个使团被许多当时文献提及,参加了圣年的仪式。[46]Guiscard Bustari据说就是被合赞提名去监督在他打算交还法兰克人的地区重建法兰克人统治的人。短时间内曾有大欢欣,但是教宗很快就知道叙利亚那里的真实情况,合赞其实已经于1300年2月撤走了大部分军队,及马木留克到5月已收复失地。[46]不过谣言起码持续至1300年9月。[4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