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舜陵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舜的陵墓,[1]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南30公里九嶷山。因山有九峰相似而得名,峰景奇妙。陵墓前建庙,后设碑亭一座,亭内竖隶书“帝舜有虞氏之陵”石碑一座。附近有石雕俑群。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8月1日) |
舜帝庙遗址 | |
---|---|
九嶷山舜帝陵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 |
分类 | 古墓葬 |
时代 | 明清 |
编号 | 8-0000-2-003 |
并入 | 舜帝庙遗址 |
认定时间 | 2019年10月 |
舜帝祭典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申报地区或单位 | 湖南省宁远县 |
分类 | 民俗 |
序号 | 1207 |
编号项目 | Ⅹ-132 |
登录 | 2011年 |
2019年,九嶷山舜帝陵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011年,舜帝祭典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
历史
尧让位给舜之后,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故受万民拥戴。舜死后葬于鸣条岗[4]。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帝陵庙最早建于九嶷山的太阳溪畔(即今九疑河流经称为“太阳洞”的一段河岸)。
舜帝陵庙又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后毁于元末战火中。
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建于舜源峰下。当时的人们以九嶷山首峰舜源峰为陵山,将陵庙合为一处。正德元年(1506年),乡人重建。但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地震中又遭毁坏。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陵庙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四次修葺,有仪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及东西朝房,祭碑房等建筑群,规模宏大。
民国24年,一场大火烧了正殿;1962年,又一次被火焚了寝殿与拜殿,所余建筑也墙裂木朽岌岌可危。
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以后,由湖南省各级省市县政府筹资,发动社会各界募捐对舜帝陵庙进行了全面的修复,至1998年底竣工,基本恢复清初建的原貌,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舜帝陵庙。整个陵庙占地500多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建有山门、午门、拜殿、正殿、寝殿、朝房、祭碑房、神道及石像等。
舜帝陵庙
舜帝陵庙分为南景北陵两大区,南景区分为舜帝大道、舜帝广场、舜帝公园三部分,北景区则分外城、陵园、皇城三部分。舜帝陵庙神道两旁保存有五株树龄在4000年以上的古柏,且每一棵活柏怀里都抱着一棵死柏,甚为奇特,被称为“夫妻柏”或“连理柏”,东边一株树干形似龙爪,树根形似龙椅,相传当年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休憩,故这棵树又称为龙柏。而舜帝陵上也有一株树形奇特的古柏,已有2000余年历史,五个主枝形似虬龙,民间称为“五子登科”。陵前有两块石碑,上碑刻“有虞帝舜陵”,下碑刻“舜帝陵”。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亩,神道13亩,奉祀香火地17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即为神道,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僧侣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
舜帝祭典
舜帝祭典始于大禹祭祀舜帝陵,后秦始皇、汉武帝等亦南望九嶷山遥祭舜帝陵。南朝宋武帝曾遣张邵、颜延之赴九嶷祭山祭舜,唐玄宗曾遣张九龄赴九嶷祭山祭舜,今存祭文。明朱元璋亲自制定御祭舜帝祭典,遣翰林院编修雷燧赴九嶷山祭舜,有明一代御祭共15次。清代承袭明制,御祭共45次。民国省祭共4次。今存清代祭祀碑30方,民国祭祀碑4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0年代,存在民间零星祭舜。90年代舜帝陵重修后,共有10次较大祭祀,其中省祭2次,市祭2次,县祭3次,民间团体祭3次,其后祭祀渐多。今舜帝祭典除传统祭典仪式外,还加入现代的献花篮、鞠躬礼、民俗表演等内容,整个祭祀仪式包括:迎宾仪式、导引仪式、祭典仪式、瞻仰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3]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