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原住民族文学(英语:Taiwan Indeigenous Literature)或被称为台湾族文学,通常是将具有台湾原住民血统的作家的作品,归入这个分类中。主要分为两类: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但也有研究者就题材、语言、工具等方向提出不同的定义[1]:43-35。早期原住民大多没有表记自身语言的文字,因此文学多借口传的形式表现,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也包括俚语、谚语、歌谣等等,最稳定者应为重要祭仪中庞大的祭歌、祷词和咒语等。
1932年是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作品都是口传;1932年《理番の友》开始刊登原住民知识分子的作品后,则正式进入书面创作的时代[1]:18-19[2]:3-4。随着时间的推移,原住民文学创作逐渐多元化,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形式。
台湾原住民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在二次大战之前以日语为主,战后则改用汉语。
从1971年排湾族陈英雄出版《旋风酋长:原住民的故事》(原名:域外梦痕)[3]起,初期文学创作类型包括小说、散文与诗,内容以族群认同、控诉及抗议、原住民文化主体性的诠释等面向居多,例如莫那能《美丽的稻穗》[4]、孙大川《久久酒一次》[5]、瓦历斯.诺干《番刀出鞘》[6]、田雅各《最后的猎人》[7]等。1987年吴锦发编著《台湾山地小说选》[8]系列作品,1993年孙大川成立“山海文化杂志社”,开拓了以汉语书写的原住民文学发展空间。
1990年代之后,创作题材多元化,以原住民女性观点的散文出版,例如利格拉乐‧阿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9],小说创作以部落历史故事为题材书写,包括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10]、巴代《笛鹳: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间》[11]等等。
1993年孙大川成立“山海文化杂志社”,开拓了以汉语书写的原住民文学发展空间。
此阶段国内大学院校国立政治大学、国立成功大学等陆续开设原住民文学相关课程,2001年国立东华大学民族学院成立,设置“民族语言与传播学系”,邹族浦忠成出版《台湾原住民文学史纲(上)(下)》[12][13],原住民文学硕、博士论文的相关学术研究亦蓬勃发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