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临时编号天体在被发现后即时给予的命名。当计算出可靠的轨道资料后,临时编号就会被一个正式编号取代。但由于小行星被发现的数量太多了,因此绝大部分在发现之后的短时间(数年至数十年)内都不会计算出轨道,因此会有很长的时间都使用临时的名称,而不会有正式的命名。

小行星

现在使用的小行星的临时名称系统是在1925年创建的,并且取代了早期因为小行星发现的数量增加得过多,而多次修正但仍不适用的过时系统。

小行星的临时编号中的第一个元素便是发现年份,紧接着两个字母,再来是因需要才加入的下标数字。

第一个字母代表发现的时段,以每半个月用一个字母代表-“A”表示一月的上半月,“D”表示二月的下半月,“J”表示五月的上半月(“I”不使用),如此类推到“Y”表示十二月的下半月为止。每个月无论是大月还是小月,都以1至15日为前半个月,16日起是后半个月。

第二个字母和之后添加的数字表是在那半个月内发现的先后顺序,同样的略过字母“I”不用。如1950年3月下半月发现的第8颗星会记为1950 FH。但是以现代的技术,在半个月内发现的小行星一定都会超过25颗,因此添加下标的数字来表示字母已经循环过几次。这样,1950年3月下半月发现的第28颗星便是1950 FC1。不过因为电脑ASCII码的限制,应该下标的数字有时会被直接以同样的高度排列,所以也可能直接标示为1950FC1。1926 GA1第一颗使用下标数字标示系统的小行星。

下标系统引申的有趣现象是,尽管第二个字母比后面的数字“进位”得更快,但是却被放在之前。这和世界上其他的编号系统有所差异。

更多的例子

在2008年1月1日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的临时名称会是2008 AA,继续到2008 AZ之后的则是2008 AA1,然后是2008 AB1、2008 AC1等等,而最后可能会以2008 AA276做为这半个月的结束。接下来的在一月下半月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的临时名称则会是2008 BA。

巨大的太阳系外侧小行星赛迪纳的临时名称是2003 VB12,意思是在2003年11月的上半月发现的第302颗小行星 (B->2 + 12*25 = 302)。小行星Ixion,原本发现时的临时名称是2001 KX76,是在2001年5月的后半月发现的第1,923颗小行星(X->23 + 76*25 = 1923)。

迄2010年5月18日所知,2005年10月的后半月是最忙碌的半个月[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这16天内总共观测和暂时命名了13,208颗小行星,因此最后一颗小行星的临时名称是2005 UP530。当观测资料被进一步的分析,这个数值可能还会增加。

巡天的名称

在过去有4次特别的巡天观测发现了许多的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的临时名称在依序编号(依巡天发现的顺序)后,空一格再加上可供辨识的标识:

  • P-L 帕洛玛-莱登巡天 (Palomar-Leiden Survey,1960年)
  • T-1 第一次特洛伊巡天 (First Trojan Survey,1971年)
  • T-2 第二次特洛伊巡天 (Second Trojan Survey,1973年)
  • T-3 第三次特洛伊巡天 (Third Trojan Survey,1977年)

例如,在帕洛玛-莱登巡天发现的第2040颗小行星是2040 P-L,这些机构发现的天体都被配赋了数字。

历史的符号

最初的4颗小行星是在19世纪初期发现的,与第5颗小行星的发现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间隙。天文学家起初没有理由认为或相信会有无数的小行星,并且力图为每一颗新发现的天体赋予像主要行星一样的传统图形符号。例如(1) 谷神星被赋予镰刀的图形()、(2) 智神星是菱形和一个十字()、(3) 婚神星起初是维纳斯的镜子之上加上一颗恒星 (noframe),稍后简化成一颗星加在十字之上(),还有(4) 灶神星是宗教祭坛上的火焰(noframe)[1]

彗星

在1995年前,彗星是依照每年发现的先后顺序以英文小写字母排列。如1994年发现第一颗彗星就是1994a,依此类推。经过一段时间观测,确定该彗星的轨道并修正后,就以该彗星经过近日点的先后次序,以历年为单位,加上罗马数字Ⅰ、Ⅱ等排序(这编号通常是该年结束后二年才能编好)。如舒梅克‧利维九号彗星的编号为1993e和1994Ⅹ。“法叶彗星”(现代编号为4P/Faye)同时为彗星1881 I(1881年经过近日点的第一颗彗星)和彗星1880c(1880年被发现的第3颗彗星)。

除了编号外,彗星通常都是以发现者姓氏来命名,但一颗彗星最多只能冠以三位发现者的名字,舒梅克·利维九号彗星的英文名称为Shoemaker-Levy 9。

1995年起采用的系统和小行星所使用的相似。[2]这个彗星编号由发现年份、空格、一个字母(与小行星两个字母不同)和数字(并不用下标)组成。当中的字母表示彗星发现日期在一年中的第几个半月(A=一月的上半月,B=一月的下半月,如此类推,但不用I,余下Z无须使用)。最后的数字代表在那半个月中彗星发现的顺序。所以,2006年3月下半月发现的第8颗彗星会有以下的编号:2006 F8,而第10颗则为2006 F10。

若彗星分裂了,那其碎片的临时编号会和母体的相同,但在后顺序加上大写A至Z然后小写a至z。超过52块碎片,再每块跟踪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不再向后编号。

若一颗小行星渐渐被发现是一颗彗星,则这颗彗星会拥有其原来的小行星编号。如,小行星1954 PC后来被发现为法叶彗星,因此“4P/1954 PC”也可作为它的编号。

编号之前会加上四种可能的前缀,用来粗略辨别彗星分类。前缀“P”(如P/1997 C1)代表周期彗星,公转周期小于200年或被观测经过近日点至少一次。(e.g. 153P/Ikeya-Zhang,公转周期为367年)。这些彗星在第二次经过近日点后会得到一个永久的数字前缀(2007年1月为止有183颗周期彗星)。

未能达到“周期”标准的彗星会有前缀“C”(如C/2006 P1,麦克诺特彗星),不过如果这些彗星之后达到“周期”的条件,是可以被转为“P”的。而不见了的或解体的彗星会被加上“D”作为前缀(如D/1993 F2,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最后,古代记录的但没有可靠轨道资料的彗星会被加上“X”(如X/1106 C1)。

行星的卫星和环

当发现了卫星,它们会得到一个临时编号,如“S/2000 J 11”(2000年发现的木星的第11颗新卫星)、“S/2005 P 1”(2005年发现的冥王星的第一颗新卫星或“R/2004 S 2”(2004年发现的土星的第二个新环。开头的“S/”或“R/”分别表示“卫星”(satellite)或“环”(ring),有别于用于彗星的“A/”、“C/”、“D/”、“P/”和“X/”。这些编号有时省略第二个空格:“S/2005 P1”。

前缀“S/”代表天然卫星,接着为年份(得到其照片的年份,并不一定是发现的年份)。然后是一个字母,代表其围绕公转的行星(J、S、U、N、P分别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再接着一个表示发现顺序的数字。如,海王星最内侧的卫星海卫三,最初时命名为“S/1989 N 6”。

最初,编号系统中的罗马数字是表示卫星距离行星的距离次序,如木星伽利略卫星IIV(从内至外)。然而后期发现的新卫星往往比前者更接近行星,编号显然成为了一个问题。因此到了19世纪末,除了一些较早的编号特殊情况外,罗马数字都大概表示卫星发现的顺序,而非距离。而这个编号规则后来延伸到了小行星卫星的命名。

小行星卫星

小行星卫星的临时编号系统与行星卫星的编号系统几乎相同。而小行星卫星编号中的行星代号会由括号中的小行星编号取代。如,1998年发现的小行星87林神星(87 Sylvia),其卫星的临时编号为S/2001 (87) 1,之后才得到永久命名(87) Sylvia I Romulus(罗穆乐斯)。当发现多于一颗小行星卫星时,便用罗马数字表示发现顺序,如林神星的第二颗卫星就是(87) Sylvia II Remus(雷摩斯)。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