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一種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膨大弯颈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2],是一种无性子囊菌,最初分离自挪威的土壤,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产生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其性世代是寄生在金龟子身上,在金龟子死后形成子囊果,在无性世代是生长在土壤的白色真菌[3]。
膨大弯颈霉 |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
纲: | 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 |
目: |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
科: | 线虫草科 Ophiocordycipitaceae |
属: | 弯颈霉属 Tolypocladium |
种: | 膨大弯颈霉 T. inflatum
|
二名法 | |
Tolypocladium inflatum W. Gams
| |
异名[1] | |
|
由于显微形态的相似性,最初研究人员认为其是会产生环孢素的木霉菌属真菌,因此将它命名为多孔木霉(Trichoderma polysporum)。后来甘姆斯等人认为它是一个新属,以它的外形取名为膨大弯颈霉(Tolypocladium inflatum)。1971年,奥利地真菌学家瓦尔特·加姆斯发现一种真菌并取名为钩状木霉菌(Pachybasium niveum)。1983年,约翰·比赛特在研究时发现钩状木霉菌(Pachybasium niveum)其实就是膨大弯颈霉。依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较早出现的命名有优先权,因此将这两个名字合并改为雪白弯颈霉(Tolypocladium niveum)。然而这种真菌在医药工业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医药公司早就大量使用膨大弯颈霉生产的环孢素A,膨大弯颈霉的称呼早就被广泛使用,成为最常用的名字[1]。
1996年,凯蒂·霍琪和她的同事确认膨大弯颈霉其实是有性世代的,性世代形态与无性世代不同,性世代形态取名为短柄鹿虫草(Elaphocordyceps subsessilis)[1]。由于2011年《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新增了“一种真菌,一个名字”的规定,不同形态不能使用不同名字,故此短柄鹿虫草之后也成为膨大弯颈霉的别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