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胶体渗透压(oncotic pressure、colloid osmotic pressure、胶体膨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经由蛋白质所施加之渗透压的一种形态、特别是白蛋白。而在血管中的血浆(血/液体)之“总胶体渗透压”(含胶体渗透压(主由白蛋白产生的)及血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通常趋向于将水(组织液)“拉进”循环系统,此即胶体渗透压的力学运作机制。胶体渗透压也是相反于微血管滤过压(capillary filtration pressure、流体静力压)和间质胶体渗透压(Interstitial Colloidal Osmotic Pressure)的一种力量。[1][2][3]
在整个身体,溶解化合物需有一个渗透压。大量的血浆蛋白不能轻易穿过微血管壁进入到组织液里,是由于它在"微血管"(毛细血管,capillary)内部(内皮)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之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抵消"流体(液体)漏出微血管的倾向"(即流体漏出之流体静力压趋向将流体“拉出”微血管)。换句话说,所述的胶体渗透压(oncotic pressure)趋向将流体“拉进”微血管。相反地,在某些病理的条件下、比如"血浆蛋白质"的减少,或蛋白质遗漏在尿(蛋白尿)里过多(例如肾功能不全等病理原因)或者营养不良,就会减少胶体渗透压、反而会增加微血管滤过压(流体静力压),造成"流体(液体)漏出微血管的倾向"增强。进而导致在组织里积聚多余(甚至过多)的液体;此种机制即谓之“水肿”。
因流体静力压(hydrostatic pressure、静液压)为身体里的液体之自然力学机制、人为介入不容易;而胶体渗透压(oncotic pressure; osmotic pressure)可以从白蛋白等之蛋白浓度及组织的营养成分来控制、甚或紧急注射人体血清蛋白来补充。[4]职此之故,如何减少水肿之方法?可提高肾脏、肺脏、肝脏及心脏等脏腑器官之运作功能健全、使其本有之协调性更加强化;如此可保持组织液血浆中之白蛋白的恒定、及增加组织的营养成分,进而提高胶体渗透压减少水肿。
微血管大部分主要的胶体渗透压是由高量的白蛋白所产生,而此胶体渗透压占组织液血浆所构成之“总胶体渗透压”的80%左右。平均微血管的总胶体渗透压约28毫米汞柱,而此(高量)白蛋白贡献大约22毫米汞柱(约80%)的胶体渗透压。由于血液中的蛋白质无法脱离微血管内皮,故而内皮的“微血管床”之胶体渗透压趋向将流体(水等之组织液)带进(“拉进”)血管,再经由肾脏、膀胱等器官将多余、或废弃之流体(组织液等)排出体外;此种机制即谓之“排尿”。[5]
在临床上,有两种类型的流体被用于静脉点滴:"透明液"(crystalloid)、及胶体类。“透明液”是矿物盐水溶液、或其他水溶性分子。而“胶体”包含较大的非溶性分子,比如明胶。
而“胶体渗透压”值大约"每公斤水290毫渗透摩尔"(290 mosm/kgH2O)浓度,它略微不同于具有值接近"每升(水)300毫摩尔"(300 mmol/l)的“血液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