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咝音同言线(Centum-Satem isogloss)是对印欧语系下语言进行划分的主要标准之一,它将印欧语划分为腭音类语言(Centum)和咝音类语言(Satem),划分依据是原始印欧语中三组软腭音——
*kʷ | *gʷ | *gʷʰ | 唇软腭音 | 合并为〈咝音〉语言 | |
合并为〈腭音〉语言 | *k | *g | *gʰ | 纯软腭音 | |
*ḱ | *ǵ | *ǵʰ | 腭化软腭音 | 齿擦音化为〈咝音〉语言 |
在后继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咝音类语言中,唇软腭音和纯软腭音之间的区别消失,同时将腭化软腭音咝音化。腭音类语言相反,硬腭化软腭音和纯软腭音之间的区别消失。这个过程在语言学又称作咝音化(Satemization)过程。
大致来讲,“东部”语言是咝音类,包括印度-伊朗语族、波罗的语族、斯拉夫语族等,腭音都退化成为/s/、/ś/或/h/音;“西部”语言是腭音类,包括日耳曼语族、意大利语族、凯尔特语族等。腭音类-咝音类的等语线处在希腊语和亚美尼亚语之间,同时希腊语也有一些咝音类的特征。有一些语言可能两类都不属于,比如安那托利亚语族、吐火罗语族,可能还有阿尔巴尼亚语。总之,这种两分法是属于“并系”(或近源,paraphyletic)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存在过“原始咝音语”或“原始腭音语”,但是发音变化是在很久之前(大约在公元前第三个千年内)现在已经绝迹的后原始印欧语言中随地域逐渐传播的。
欧洲语言中称将这一同言线划分出的两大分支称为 centum 与 satem,它源于拉丁语与阿维斯陀语中对“百”的称呼。这两个词是同源的,首音均源于原始印欧语的腭音 *ḱ,不过在属腭音语的拉丁语中,c 仍代表软腭音,而在属咝音语的阿维斯陀语中,该音已演变为咝音 s。
分支语言中之语音对应
PIE | *ḱ | *ǵ | *ǵʰ | *kʷ | *gʷ | *gʷʰ |
---|---|---|---|---|---|---|
凯尔特语族 | k | g | g | kw, p[* 1] | b | gw |
意大利语族 | k | g | g, h[* 2] | kw, p[* 3] | gw, v, b[* 3] | f, v |
威尼托语 | k | g | h | kw | ? | ? |
希腊语族 | k | g | kh | p, t, k[* 4] | b, d, g[* 4] | ph, kh, th[* 4] |
弗里吉亚语 | k[* 5] | g[* 5] | g, k | k | b | g |
日耳曼语族 | h | k | g ~ ɣ[* 6] | hw | kw | gw[* 7] ~ w[* 6] |
安那托利亚语族 | k,[* 8] kk[* 9] | g,[* 10] k[* 11] | g,[* 10] k[* 11] | kw, kkw[* 9] | gw,[* 12] kw[* 11] | gw,[* 12] kw[* 11] |
吐火罗语 | k | k | k | k, kw | k, kw | k, kw |
阿尔巴尼亚语[1] | θ, c, k[* 13] | ð, d[* 13] | ð, d[* 13] | k, c, s | g, ɟ, z | g, ɟ, z |
色雷斯语 | s | z | z | k, kh | g, k | g |
亚美尼亚语 | s | c | dz | kh | k | g |
斯拉夫语族 | s | z | z | k | g | g |
波罗的语族 | š | ž | ž | k | g | g |
印度-雅利安语支 | ś | dž | h[* 14] | k, č | g | gh |
伊朗语支 | s | z | z[* 14] | k, č | g | g |
注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