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耐梅盖特龙属名Nemegtosaurus)是种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蒙古。属名取自化石发现地,戈壁沙漠耐梅盖特盆地英语Nemegt Basin。标本包含单一个头骨,形状长而低矮并有铅笔状牙齿,类似梁龙科,但近代研究表明牠是一种泰坦巨龙类,与萨尔塔龙阿拉摩龙掠食龙有接近亲缘关系。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耐梅盖特龙属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70 Ma
Thumb
华沙波兰科学演化博物馆英语Museum of Evolution of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耐梅盖特龙头骨特写,安装于后凹尾龙骨架上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脚下目 Sauropoda
演化支 泰坦巨龙类 Titanosauria
演化支 岩盔龙类 Lithostrotia
科: 耐梅盖特龙科 Nemegtosauridae
属: 耐梅盖特龙属 Nemegtosaurus
Nowinski, 1971
模式种
蒙古耐梅盖特龙
Nemegtosaurus mongoliensis

Nowinski, 1971
其它物种
  • 耙齿耐梅盖特龙 N. pachi
    Dong, 1977疑名
异名

后凹尾龙 Opisthocoelicaudia
Borsuk-Białynicka, 1977

关闭

研究历史

Thumb
可能属于耐梅盖特龙的脊椎

耐梅盖特龙的头骨与缺乏颈部及头骨的后凹尾龙来自同一地层。最初的研究认为纳摩盖吐龙属于叉龙科而后凹尾龙属于圆顶龙科,因此建立成两个不同的属。但现在了解到两属都是先进的泰坦巨龙类,甚至可能是同一物种。[1]加上两属的正模标本皆来自同一地区,提升了后凹尾龙可能是耐梅盖特龙异名的可能性。[2]

模式种蒙古耐梅盖特龙N.mongoliensis)是由Nowinski于1971年根据编号ZPAL MgD-I/9标本所叙述。[3]第二个种耙齿耐梅盖特龙N. pachi)由董枝明于1977年根据编号IVPP V.4879标本的牙齿所叙述,但状态为疑名

2019年Alexander O. Averianov和Alexey V. Lopatin讨论了一些1949年发现的蜥脚类脊椎和股骨,指出它们与后凹尾龙的同部位骨骼有差异,并指出这些可能来自耐梅盖特龙,进一步支持了两属各自是独立的物种。[4]

叙述

Thumb
全身复原图

如同其他泰坦巨龙类,耐梅盖特龙的牙齿呈细长铅笔状,锐角向下形成凿状尖端。耐梅盖特龙的食性未知,因为戈壁没有发现植物化石,但推测可能以白垩纪晚期越趋多样的开花植物、或依然常见的蕨类和针叶树为食。不确定耐梅盖特龙会在树木高处觅食或以生长缓慢的低矮植物为食,而亲缘的泰坦巨龙类具有长颈(如掠食龙)以及短颈(如博妮塔龙)两种觅食模式。

2011年的研究比较恐龙、现代鸟类爬行动物巩膜环大小,提出耐梅盖特龙可能是无定时活跃性的动物,觅食、移动行为跟白天黑夜没有正相关,只休息短暂时间。[5]

古生态学

耐梅盖特龙发现于耐梅盖特组,年代为马斯特里赫特阶(约7200万至6600万年前),成为地球最后幸存的蜥脚类之一。当地是植披繁盛的河口三角洲及泛滥平原。耐梅盖特龙与似鸟龙科似鸡龙阿瓦拉慈龙科单爪龙伶盗龙亚科恶灵龙、大型巨爪的镰刀龙、极常见的鸭嘴龙科栉龙暴龙科特暴龙、以及可能的异名后凹尾龙共享栖地。其成年体型(长约12米[6])可防止受特暴龙之类的掠食者攻击,但未成年个体显得脆弱而容易成为目标。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