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泛指美国高中生在毕业后所接受的各种教育。这些教育都由不同类型的高等学府提供。美国很多大学也有很浓厚的研究气氛及不同的教研成果,故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国际师生前来工作或求学。[1] 全美高等院校种类繁多,公、私立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各担当不同的角色。现时,网上教育(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职业训练为本课程、学费及学生负担的加大,为美国高等教育的热门讨论话题。[2]

基本数据

直到2010年,全美有4500所能够提供学士课程的合法教育机构:2774所为四年制、1721所为两年制;[3] 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为两千零三十万,约占了整体人口的5.7%,当中的一千四百六十万人为全职学生。[4]2006年的报告指,有19.5%的成年人曾接受高等教育但未能取得学士学位证明;持有学士证明的则为17.1%;另有7.4%的有副学士证书;9.9%的有专业学位证书(医、法等)。[5]

机构种类

Thumb
综合型的哈佛大学
Thumb
以理工技术为本的麻省理工学院

全美有多种类型的公、私立大专院校,它们有不同的教学焦点。有些为职业训练或理工技术为本,另一些则重视人文教育,也有很多是结合上述各类别的学术领域,为综合型高校。

在美国,“学院”(Colleges)主要有三种。一是指隶属于大学的本科教育机构(如:哈佛学院 Harvard College耶鲁学院 Yale College);第二类为只重视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而第三类则为社区学院。在上述学院中,大学本科学院与文理学院的课程主要为四年制,毕业生亦会获赋予学士学位证明(Bachelor's degree),而社区学院的课程却主要(但非一定)为两年制,修读的学生最终会获副学士证明(Associate's degree)。这些都是美国主要的本科教育,惟副学士的学历要比学士的低。[6] 另外在少数情况下,“College”一字亦指大学里的学术学院(如普渡大学的农业学院 College of Agriculture)。

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s)主要提供两年制的课程。它们的学生通常也称为副学士学生。学生需在校期间有良好成绩,方可接驳转上四年制的大学本科学院或文理学院的课程,多数只需再多花两三年的时间修毕相关学士课程。其他的学生则会踏入职场。

Thumb
重视博雅教育丹尼森大学

那些四年制、重视博雅教育(人文思想为本教育)亦不递属任何大学的本科教育机构,在美国称之为“文理学院”(如丹尼森大学)。这些学院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为主,且亦没有任何研究院及相关课程(此特点也是它们与研究型大学的最大分别),但会将一部分的资源投放在教育研究项目里。它们的班别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有较高的住宿率及师生比。大多数文理院的课程均由院方教师自己亲自教授,而绝少依赖高年级学生等助教。全美文理学院以私立为主,只有一小部分的为公立。

美国的综合型大学(Universities)则是泛指那些拥有本科生与研究生学院的研究型高校。不过,因历史因素,某些美国“大学”仍保留了“学院”一词作为其名字(如威廉与玛丽学院);另一些采用了欧洲理工大学办学模式的美国技术性大学则称为“Institute”,在中文翻译上也是“学院”(如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剩余的大多都已经称之为“大学”。它们除了学士课程,还会提供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卡内基高等教育组织分类系统英语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将硕士课程的提供列作“大学”的基本准则。[7] 大学的本科教育与文理院所提供的课程一样,大致上都停留在文学及理学层面,这是因为美国很多专业学科(如大部分医学院的课程)均只接受本科毕业生报读。

不少大学也拥有专业学术学院(Professional Schools),为想从事某专业领域的学生提供各类课程。典型例子包括医学院法学院等。美国不少的专业学院课程均只接受学士毕业生报读,而非高中毕业生(故它们亦被称之为研究生院 Graduate Schools)。在美国,区分大学里的本科生部及这些专业学院的方法为命名方式:前者通常叫 Colleges 而后者则为 Schools,但它们在中文上的称呼则都是“学院”(Colleges 有时亦被译作“书院”)。再者,美国的大学大多都以“School”来命名其学术学院,而很少采用其他国家的“Faculty”一字。

不过,正如上述曾提及,有一小部分的大学仍将这些学术学院命名为“Colleges”。例子包括前面提及的普渡大学。普渡的农业学院及工程学院均以“Colleges”为名。前者再细分多个部门(“Departments”)而后者却分拆成不同的小学院(“Schools”),在这情况下,“Colleges”为一所大学术学院而“Schools”却成为了递属于前者的一部分。

除此,某些仿照欧洲书院联邦制模式的美国大学,也将“Colleges”作为其本科生住宿院的名称。例子包括现有12所住宿书院(或叫住宿学院;Residential Colleges)的耶鲁大学

Thumb
为公立的伯克莱加州大学的中央建筑物——萨瑟塔钟楼。

美国的大学采用权力分散制度。公立大学只递属于其所在的州份,该州份的学生所需要缴纳的学费也较非本州生的要低。2002年本州生念公立大学的学费平均为每年 $4081 美元,而非本州生则为 $18,273 美元。[8] 除了某些官方学术成员,美国联邦政府没有权力直接管治公立大学,但可以给予联邦补助。[9] 这些大学均为州际学校网络的一员,每个州至少开办一所公立学校。如加州的公立学校就包括:共有11个校区的加州大学、23个校区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及109个校区的加州社区学院。

美国的私立大学数量亦颇多。有些与某些宗教组织(如基督教天主教)有联系,故会向其学生提供该宗教课程。相反,有些则为宗教自由学府,不硬性要求学生修读宗教课程。神学院则旨在为教会培训新一代的圣职人员

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均需它们的学生缴纳学费。不过这里也有两个例外:一是美国的五所联邦补助国立军校;二是某些学校自己将免费课程作其教学理念之一(如柯柏联盟学院)。[10]公立大学的学费因有州政府及当地居民补助而一般比私立的少。大学生可以透过参加奖学金计划来减轻学费的负担。某些州政府也有设立州际奖学金计划供学生选择,例子有乔治亚州希望奖学金资助英语HOPE Scholarship佛罗里达州光明未来奖学金计划英语Bright Futures Scholarship Program

许多美国大学每年均会收到捐款回赠。这些回赠大多都由该校的校友提供。一份由美国国家学院及大学经济研究部于2007年所发表的报告显示,在2006年全年收到的回赠金额位列首765位的院校,合共有三千四百亿美元的资金。当中,哈佛大学所获得的金额长期位列第一。[11]

除此,美国各地区的学院或大学也会组成不同的高校联盟或建立共同的大学评核组织。高校联盟的例子包括常春藤盟校,而评核组织则有新英格兰学校联会。联盟组织旨在加强相关学校的学术及体育竞赛交流,而评核组织的目的则为审核有关地区各学校的教育质素。

发展历史

Thumb
1767年保罗·列维尔笔下的哈佛学院,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

早期学院发展

美国很多早期的学院均是在宗教管治年代中建立,它们大多都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圣职人员。哈佛学院是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学院于1636年由当时的殖民地立法机关通过议案成立,成立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当地政府的库房。不过,哈佛早期也有自己筹备捐款。学院初初着力于培养新的宗教人员,亦因此得到很多其他清教地区的支持。1693年,威廉与玛丽学院弗吉尼亚州政府在动用了烟草税收及所得的捐款后立案成立,学院由当时英国国教会的部长詹姆斯·布莱尔带领,其任职长达50年之久。威廉学院亦赢得了很多当时同时也是国教成员的弗吉尼亚绅士的支持,并在早期培养了众多律师及政治家。耶鲁学院随后于1701年成立,并于1716年迁至现在的所在地康涅狄格州纽哈芬市。此学院之所以会成立,主要是因为当时康涅狄格州的保守派宗教人员不满哈佛的神学教育模式愈趋自由,故渴望透过建立一所新的宗教学院来保留固有的传统。接着在1747年,当时的新泽西州学院(与现在的新泽西州学院毫无关系)正式成立,学院后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罗德岛学院最初由数名浸信会成员于1764年建立,学院后也跟上述的教育机构一样发展成大学——现在的布朗大学。布朗是于1804年正式改名为“大学”的,而其也很欢迎当时有其他信仰的年轻人前来报读。与此同时,其他现在著名的高校也一一落成。早在1746年,英国国教会还在纽约市透过皇家特许状建立了纽约英皇学院(又译“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学院由院长塞缪尔·约翰逊英语Samuel Johnson (American educator)一力承担教务工作。可是,该机构在美国革命期间被逼关闭,但在后来又于1784年以“哥伦比亚学院”的名称重开。同样地,学院后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另外,就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前身旧有的新泽西州学院成立后2年(1749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及其他一些具有强烈本土意识的费城领袖共同建立了宾夕法尼亚学院,学院的成立目的与别的不一样,其并不是旨在培养新教会成员,而是作为一所本地的慈善学校。[12] 1791年学院也改名成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归正会于1766年成立的皇仁学院(又译“皇后学院” Queen's College)后发展成现在的罗格斯大学。1769年成立、最初以教育美国本土人为办学理念的达特茅斯学院,则继续保留了其“学院”的名称,它于1770年搬迁到现在的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市校址。[13][14]

早期的课程

早期,所有这些学校的规模都很小,课程的类型及数目亦非常有限,主要都是文理本科教育,很多学院同时有开办预科班学校。学生都需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几何古代历史逻辑道德修辞学等。独立自主思考及创新思想是不获鼓励或嘉许的。反之,招收传单的学习模式却获得赞赏。学院的院长通常也会施以严厉的管教。不过,高年级生也以暗中欺负新生为乐。初期,大部分学院的学生都不满17岁,他们大多也都是神职人员的儿子。当时没有正规的体育比赛项目或文学联谊会,可是学生之间的文学社团活动却很频密。虽然当时的学费都很低,但那时也并没有奖学金计划。学生毕业后,最理想的职业也莫过于教会领袖、律师及老师。[15]

美国的医学和法学这两个专业的教育在殖民地时期的发展并不一样。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并没有一个正规的法学院,不过它的教育模式却很完善。定期会有一批法学生能远赴当时著名的英格兰律师学院学习,而其他的则留在美国跟着一些在职律师以师徒的模式学习进修。[16] 相反,殖民地时期的医学教育却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在18世纪里,只有117名美国医科生在爱丁堡的医学院里毕业,剩余的医生都是从他们的师傅那里获得知识。[17] 到了18世纪末,某些本地的医学院才相继落成,这里包括1765年成立的费城医科学校及1767年的英皇学院医学部(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费城医科学校后在1791年与当地的一所大学合并,而英皇学院医学部则在1770年颁发了美国首个医科生毕业证明——“医学士”(M.D.)的衔头。[18]

早期高等教育的影响

美国这些早期的大专教育虽不完善,但也有一定的功用。总结数本著作写道美国19世纪的大专院校所起的主要功用:一是那些小的学院能成功将学生由思想简单的农夫教育成见识广博的都市人;二是它们因着力于为教会孕育新一代的领袖而为国家培养了不少社区领导者;三是那些名望较高的学府(如哈佛学院)虽对基层学生贡献不大,但却能进一步对达官贵人的子弟进行精英培训。[19][20][21]

招生过程

美国高中生一般会采用名为“通用入学申请”(The Common Application)的网上系统来报读心仪的大学本科课程。系统没有限制申请的数量,但学生需向每个已选择的大学递交一系列的文件与证明书,方算完成一个有效申请。这些包括:公开考试的成绩证明(SAT/ACT)、入学申请表格、自荐与推荐信等,而来自别的大学的转校生,则还需附上现就读学府的 GPA 证明。[22] 国际生也需附上托福TOEFL)考试成绩。美国很多大学也设有早期收生计划(Early Admission)。学生可以预早在毕业前就向有关院校递交入学申请。也有报告指出,近几年使用早期报名方法的学生人数有上升的趋势。[23]

海外升学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美国是最多国际生选择前往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2012全年约有19%决定要到海外的高中毕业生远赴美国升学,领先于占了11%、位列第二的英国[24] 2008-09年期间,全球有 671,616名学生选择了前往美国就学,[24][25] 到了2010-11年,此数据已经上升至 723,277人。这当中,来自中国的海外生人数最多,有 157,558名。[26] 一份报告也指出,尽管美国这几年学生所需花的高等教育经费有过分上升的趋势,但美国因有良好的学费补助及财政援助计划而仍是众多学生理想的升学地点。[27]

至于美国本地的学生升学情况,他们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到海外升学。2007-08年期间,有 262,416名美国本地生选择报读外国大学的课程。当中以前往欧洲的人数最多,有逾 140,000人。[28]

资金资助

美国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有提供两类的资金资助计划:一是补助计划(grant programs);二是贷款计划(loan programs)。分别是:前者无需学生还款而后者则必须要。一部分是由州政府协助成立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所给的这些资助,主要来自于联邦政府及州政府本身,以及学校自己的一些财款;而全部是由私人机构成立的私立学校所给的资助,则全数由它们自己提供。再者,由独立的私人机构,如法人机构基金会等,所给予的援助无论是在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可以使用。[29]

补助计划

简单而言,美国高等教育的补助资助计划主要分两类:一是需要性质(need-based);二是奖励性质(merit-based)。

需要性质的补助资金是给那些负担不起高等教育经费的学生,目的在于减少入不敷支的情况。多数州政府都是发放需要性质的补助资金,只有一部分会提供奖励性质的资金。联邦政府也有需要性补助资金计划,供有需要的学生申请,惟申请者需为美国公民。[29][30]

奖励性质的补助资金也就是奖学金,是给那些有卓越成就的学生,不论其经济背景。几乎所有学校都有提供奖学金,以鼓励自己的学生专研其学术长处,同时亦能提升学校本身的竞争力。

研究指出,补助资金与报读人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经济研究部报告指,补助金提供的多寡与该校学生的报读率有正比的关系。[31]

贷款计划

贷款计划也分两大类:一是公立贷款;二是私立贷款。前者是向政府申请,共有六大计划项目供选择;而后者则是向私人机构(如银行,信用机构,贷款机构等等)申请,通常用以填补前者的不足,因为公立贷款有年计金额的限制。

2012年美国学生的贷款款项超过1万亿美金,[32] 金额超过信用卡贷款。[33]

焦点议题

高校排名

在美国,每年都有很多组织发表全美大学排名榜单。密歇根大学在2010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这些高校排名对于大学的申请与报读人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34]当中最受到注目的,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所发表的全美大学排名。

然而,美国亦曾发生过反高校排名事件。教育组织安纳波利斯机构英语Annapolis Group在2007年六月十九日的周年会议上,草议向各个成员大学的校长致函,请求他们不要参与美国新闻排名的“声誉调查”(此部分在有关整体排名的比重为25%)。该机构后表示,在80名校长中,大部分均答应以后不会刻意去参与有关排名调查。[35]不过,此协议起不了法律功效,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个别院校的手中。[36] 安纳波利斯还表示,大家也同意共同研发一个新的表达方法,向学生家长们展示有关院校的实力与资讯。[36]数据会由多个高等教育组织共同计算提供,并会在网页上公布。三天后,美国新闻排名的主编罗伯特·莫尔斯反驳,指有关声誉排名有着一定的作用与价值,因为它可以显示统计学数据无法告知的事。一所大学在朋辈与不同行业的雇主之间的声誉,对该校毕业生以后是否能在市场上取得主要职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声誉调查在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它所取得意见的方法却是获得公认的。[37]

高等学位的市场价值

Thumb
接受不同教育人士的家庭财政状况(1989-2010年):蓝线为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红线为持有高中文凭;绿线为接受过某些学院的教育;黄线为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
Thumb
接受不同教育人士的家庭平均收入(1989-2010年):蓝线为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红线为持有高中文凭;绿线为接受过某些学院的教育;黄线为接受过大学本科教育。

美国有不少的调查都以高等教育学位所能给予的回报作中心议题。报告显示,综合而言自2008年后,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投身工作后所收到的回报,比持副学士或高中文凭的学生要高,他们的失业率较低,月薪也较高。当中不同专业的工资也各不相同:念工程科技及医疗专业的人士平均收到的薪酬,都比修读文科一类(如:教育及社会学等)的高。[38]

虽说副学士学位平均及长期而言所能给予的回报比学士学位少,但其亦有一定的作用,而且所需投放的学费及资源也相对少得多。新调查报告也指出,现时市场上开始缺乏这一类俗称“大专”的人士,出现职位空缺的现象。这些职位包括:实验室助理、幼儿师范、放射治疗师等等。[39]

社经地位的影响

不少社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家庭的社经地位便是其一。2011年的一份美国国家报告指出,有较高社经地位的学生能修毕整个大学课程的机会比有较低社经地位的多出25%。[40]除此,能否接受研究生教育同样受到家庭社经地位所影响。2008年报告指,只有11%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最终取得硕士、法律或医学学位(美国医法等专业只供研究生而非高中毕业生报考);反之,高收入家庭的子弟则有42%能够取得有关文凭。[41]有评论家亦表示,高等教育所起的脱贫效应似乎越趋减少。[2] 再者,一份2007年的报告指,只有53%的合资格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两年内有足够经济能力去报读大学课程,相比之下,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则有83%。[42]支持此说法的还包括美国国家教育调查中心所给予的报告。其指在2009年,有55%的低收入家庭子弟在高中毕业后就马上申请大学学位,而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却有84%,中产阶层的学生则为67%。[43] 另外,成功申请上财政援助的学生亦有较高的决心入读大学。由此可见,家庭社经地位确影响着学生入读高等院校的机会。[42]

社经地位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2008年的一份报告提及,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花较少的时间念书或与师生交流,而用更多的时间去工作以赚取学费。这当中4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每周花至少16小时做兼职,当中更有40小时的案例。[44] 相对地,高收入家庭的子弟因为有较多时间停留在学校参与课外活动或交流学习,而对有关院校有较强的归属感。[45]

种族

种族亦会影响学生在校的状况。有调查指,为美洲原住民非裔美国人的学生有较高的退学率,分别都超过50%;[40]亚裔美国人的比率则最少。2007年的一份报告也提及,有较多的非裔美国人延迟申请大学入学;[42] 美国教育调查中心亦表示,2003-2009年期间,亚裔美国人及白人的直接升学率有显著的上升,但非裔美国人则没有。[43]2011年教育状况调查报告公布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在所有美国大学生中,大约有63%为白人,只有14%为非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更只有12%。[43]

非法居留

在美国,每年约有六万五千名非法居留人士从高中毕业。他们在美国定居超过五年,多半是从小跟他们的父母前来。[46]因此,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什么样的权利成为了美国政府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当他们要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一份在2010年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为达致社会正义及公平,而让非法居留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及以本州居民的身份缴纳学费的做法,无疑有利也有弊。支持者觉得,这些学生的潜能是值得培养的,他们将来亦可利用这些能力报答社会。相反,反对者则认为众人应严格遵从移民法,并觉得这些学生的到来会分薄社会资源。这使教育界管理层模棱两可,因为他们的职责只是教授新一代知识及帮助他们自我完善。”[47]

其实在1996年,美国曾通过了一项禁止各州政府给予非法居留人士各种居民福利的法律,目地是不让这一类的学生以本州人的身份缴付较为便宜的高等教育学费。然而,不少州政府都对此法律的一些细节提出质疑,并就相关议题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法案。这些法案主要是以各个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时间而不是他们明确居留的时间,作为决定是否让个别学生以本州居民的身份缴交大学学费的准则。[46]这些法案对非法居留学生而言尤关重要,因为他们实际上即不可以在当地合法工作,又不可以申请政府的财政援助计划。[47]

还有一项名为“DREAM”的法案曾在2001年进行咨询,目的是给予非法居留的学生更多的权限,并有意推翻1996年法律。不过,由于意见不一,尽管曾在不同时期于不同的州分推广,此法案仍未获得通过。有反对者批评此法案会助长了非法居留,让非法移民问题恶化,从而令学校出现等级上涨的情形,并加重广大纳税人的负担。不过,支持者则从另一面争论。他们较为重视这些学生的潜能,指让他们有更大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可以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才,长远而言有利于社会发展,因为这些学生有了一定的学历后就能自力更生,对社会援助的需求也会大大下降。再者,这些父母犯的错亦不该由子女承担。给予他们一个脱贫的机会能让他们对社会更有归宿感,并更能学会做一名奉公守法的市民。到底此法案是利多还是弊多则难以下结论,亦需要进一步更深入的分析。[46]

评论议题

高校财政状况

Thumb
一些奢侈设备的建设被指是本科学费上升的一大原因。[2]

美国高等院校的财政状况成为了热门的评论议题。

一名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曾作出过口头评论,批评美国高等教育的财政状况。他指现在的高校学费上涨的速度远超通胀,而高等教育所能给予的社会生产力却停滞不前甚至开始下滑。另外,财政援助计划使学生在经济上产生依赖,并令教育经费上升。[48]

学者罗伯特·E·赖特英语Robert E. Wright预计,除非政府的经济援助能直接给予学生本人而非相关院校,否则高校的学费会持续上升。[49]

曾有一些社论批评美国的大学不懂得如何管理开支,它们包括《经济学人》及《高等教育纪事报》。《高等教育纪事报》指出,不少大学均建设一些花俏而又不合实际用途的设施(如一些奢侈的餐饮设备及宿舍包间),使教育成本不合理地上升。[2]经济学人》进一步指,一些二线而又渴望成为常春藤校的大学,过于将财政资源用于追求学术研究成果而忽略了本科教育,学校整体的配套亦追不上最新的科技发展及新教育模式。[50]

营利性教育问题

近年来美国的营利学校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当中要数凤凰城大学的规模最大,它在全国已收到了四十万的入学申请。这一类的学府每年大约招揽了整体学生人数的9%,并用去了36%的联邦政府教育经费支助。以凤凰城大学为例,校方共有88%的收入是来自这些政府支援,非常接近规定的上限(即90%)。有评论员指,这一类的学校过分依赖政府的资金,但自己本身的学生毕业率却又不高,而且校友亦因无法获得高薪职业,而迟迟未能偿还政府的贷款资助,严重加大了社会财政压力。[51]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