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维多利亚公主(英语:Princess Victoria of Saxe-Coburg-Saalfeld;1786年8月17日-1861年3月16日),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主,前莱宁根亲王妃、肯特和斯特拉森公爵夫人。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法兰兹之女,维多利亚女王的母亲,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的妹妹、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的姐姐。她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外婆。
维多利亚公主 Princess Victoria | |||||
---|---|---|---|---|---|
肯特和斯特拉森公爵夫人殿下 HRH the Duchess of Kent and Strathearn | |||||
出生 |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的维多利亚公主 1786年8月17日 神圣罗马帝国科堡 | ||||
逝世 | 1861年3月16日 英国伯克郡浮若阁摩尔宫 | (74岁)||||
安葬 | 1861年3月25日 | ||||
配偶 | 莱宁根亲王埃米希·卡尔 肯特和斯特拉森公爵爱德华王子 | ||||
子嗣 | 莱宁根亲王卡尔 莱宁根的费奥多拉 维多利亚女王 | ||||
| |||||
王朝 |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1826年前) 萨克森-科堡-哥达(1826年后) | ||||
父亲 |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弗朗茨 | ||||
母亲 | 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爵夫人奥古斯塔 |
1803年嫁给莱宁根亲王埃米希·卡尔,生莱宁根亲王卡尔及莱宁根的费奥多拉。在卡尔逝世后,再嫁乔治三世及夏洛特王后之子肯特和斯特拉森公爵爱德华王子,只有一女维多利亚女王。曾在她的第一任配偶莱宁根亲王埃米希·卡尔去世后,她在他们的儿子卡尔未成年期间担任莱宁根公国的摄政王。
1803年12月20日,维多利亚在科堡作为继室妻子嫁给了埃米希·卡尔。埃米希·卡尔的首任妻子为维多利亚的姨妈罗伊斯-埃珀斯多夫的亨丽埃塔·索菲女伯爵。亲王夫妇共育有两个孩子,即1804年9月12日出生的莱宁根亲王卡尔及1807年12月7日出生的莱宁根的费奥多拉。
通过第一次婚姻,维多利亚已经成为了众多王室的祖先了。
在她的第一任配偶莱宁根亲王埃米希·卡尔去世后,她曾在他们的儿子卡尔未成年期间担任莱宁根公国的摄政王。
1817年,维多利亚的弟弟利奥波德妻子威尔士的夏洛特·奥古斯塔公主在一场难产中逝世。英国王室同时失去了两代继承人,并引起了王室继承危机。乔治三世的三个儿子,因国会提供的婚姻奖励,准备结婚。其中,爱德华王子向维多利亚求婚,并接受了。他们在1818年5月29日于阿莫巴赫及在1818年7月11日于邱园举行婚礼。而爱德华王子的长兄克拉伦斯及圣安德鲁斯公爵威廉王子娶了萨克森-迈宁根的阿德莱德为妻。
婚后,公爵夫妇移居德国,因为德国的生活成本更加的低。不久后,维多利亚就怀孕了。公爵夫妇决定让孩子在英格兰出生。1819年4月29日,公爵夫妇抵达德普特福德,并搬进了肯辛顿宫,并于1819年5月24日生下了肯特的亚历山德琳娜·维多利亚公主,即后来的维多利亚女王。约翰·康罗伊爵士是一个高效的人,他确保肯特夫妇在他们的孩子出生前及时返回英格兰。
肯特公爵爱德华王子于1820年1月23日因肺癌逝世,六天后乔治三世驾崩。肯特公爵的遗孀维多利亚因此失去了住在英国的理由,因为她不会说英语。她在科堡还有一座宫殿,还可以靠着第一任丈夫的遗产生活。然而,此时的英国继承人远未确定——比爱德华年长的三兄弟、新国王乔治四世和约克公爵两人都与他们的妻子疏远,他们的妻子无论如何都已经过了生育年龄。三弟克拉伦斯公爵尚未与妻子生育任何幸存的孩子。肯特公爵夫人决定,与其在科堡安安静静地生活,不如赌女儿登基,她会做得更好,并且在继承了第二任丈夫的债务后,必须寻求英国政府的支持。
1861年3月16日9点30分,肯特公爵夫人维多利亚在伯克郡的浮若阁摩尔宫逝世,享年74岁。通过翻阅母亲的日记,维多利亚女王发现母亲十分的爱他,她被安葬在位于靠近王室住所温莎城堡的温莎大公园浮若阁摩尔的肯特公爵夫人陵墓中。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