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性恋(:Fictosexuality;:フィクトセクシュアル)是对虚构存在感到性吸引力的一种性特质(sexuality)或性取向[1][2]。“Fictosexuals”在英语圈被视为无性恋光谱(Asexual Spectrum)的一员[3],在日语圈也被包含在广义的无性恋中[4],又被缩写为“Fセク”。“纸性恋”这个汉语辞汇起初来自汉语圈饭圈文化,指“只喜欢纸片人”[5],后来才桥接英语圈的“Animesexuals”与“Fictosexuals”[6]。在二十一世纪无性恋运动开始持续倡议之前,主要以二次控御宅角色性恋者(キャラクター性爱者)等辞汇被理解。

纸性恋骄傲旗

概要

纸性恋(Fictosexuality)是取“虚构(Fiction)”的字根“Ficto-”形成的造语[7]。纸性恋是一个伞式术语,主要用来指涉“对虚构角色感到性吸引力,却对现实他人缺乏相应感受的经验”或“与虚构角色从事一般设想为‘性’或‘浪漫’的行为[8][9]

表述对虚构角色感到恋爱感的词汇则是“纸浪漫:fictoromance;:フィクトロマンティック)”,在日语圈中又缩写为“Fロマ”,另有英语圈学者将“纸性恋”和“纸浪漫”两者合称为“虚构爱(Fictophilia)”[10],不过并未得到社群的广泛采纳。

在日语圈纸性恋社群中,将在无性恋运动中被称为“有性恋(Allosexual)”的族群,也就是对现实三次元活人感到性吸引力的族群,称为“对人性恋(対人性爱)”或“现实性恋(现実性爱)”,并抵抗将这种性特质普遍化、自然化、理所当然化的社会常规[11]。这种社会常规也就是无性恋运动中常说的“强制有性恋(Compulsory Sexuality)”[12]或“有性恋正典性(Sexualnormativity)”[13]。纸性恋社群的这些讨论和“表现自由”的运动有关,同时也存在区分纸性恋和御宅、梦女等既有认同的讨论[9]

识别旗

纸性恋(Fictosexuality)的识别旗上,黑色和灰色条纹代表感受不到非虚构角色、现实人物的性吸引力,紫色条纹代表无性恋光谱,中心的黑色圆环代表进入虚构世界的“门户”,圆环中的粉红色代表来自虚构角色的性吸引力[8]

相关研究

人口学调查

研究指出对虚构角色感到性/浪漫吸引力者,在某些发达国家有一定人口基数。例如日本性教育协会的人口学调查中,日本年轻人口已经有一成以上曾经对虚构角色感到过恋爱感[14]。而在纸性恋倡议者近藤显彦针对网络用户的独立调查中,“总是”和“有时”会对虚构角色感到性吸引力者(48.2%)和浪漫吸引力(59%)的年龄层同样以二十代最多,其中感到浪漫吸引力者以女性样本居多,感到性吸引力者则以男性样本居多[15]。另外人类学家Agnès Giard提到,日本已有数千个纸性恋者进入纸性恋婚姻(Fictosexual Marriages)[16][17]。这个说法可能来自2017年报名参加Gatebox“次元渡航局”企划领取结婚证明书的3708人[18],实际上人数可能更多。

酷儿研究或美学

在英语圈有许多无性恋研究已经捕捉到纸性恋者的存在,并指出进一步针对纸性恋者进行研究的重要性[19]。近来有酷儿研究者倡议:对于自虚构角色感到性吸引力者,不应该视为兴趣嗜好,而有必要从性特质研究(Sexuality Studies)的角度进行考察[11][9][20]

同时在对纸性恋酷儿研究中,将纸性恋者的边缘化处境,命名为“对人性恋中心主义”进行调查,并引用巴特勒理论,指出对人性恋中心主义的压迫具有两种模式:“预先排除(Foreclosure)”,排除于可理解的认知范畴之外来不可理解化;以及“抹消(Erasure)”,收编到既有认知范畴来不可视化,透过这两种压迫的双管齐下,将纸性恋者的存在意义给无意义化[9]

在最新的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对人性恋中心主义”与“性别二元论”、“异性恋正典性(heteronormativity)”的交织关系,呼吁针对对人性恋中心主义的批判;并指出在纸性恋视野下,角色作为“人工物(Artifacts)”的实存不能被任意化约[20]。有美学家和媒介研究者继承此问题意识,呼吁重新审视角色图像存有论问题,并批判对人性恋中心主义缺乏妥当性和伦理性[21][22]

准社会理论或心理学研究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纸性恋者长期被以研究单向依附(one-sided attachment)的准社会理论(Para-Social Theory)来理解,例如准社会爱情[23];但研究也指出,准社会理论有必要进一步区分①对真人、②对真人扮演的角色、③对虚构角色三种不同的准社会互动[24]。直到近年来,才有少数直接针对纸性恋者的研究。另外,有学者用人与上帝间的关系来比喻纸性恋关系[25],但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说法[26]

尽管在许多网络言论中有人会将纸性恋视为精神疾患,但学者指出依据目前的DSM-5ICD-10标准,纸性恋本身并不构成疾患,也没有确立诊断标准的必要性[25][10]。研究指出这个社会存在对纸性恋者的污名(Stigma),这可能使他们受到排挤或陷入不被理解的孤独感中;并且虽然纸性恋者明确能够区分虚构与现实,并认知到关系的准社会性,但因为互动性的问题,纸性恋者可能会遭遇“纸性恋悖论(Fictophilia Paradox)”的焦虑[10]。另外有学者认为纸性恋婚姻能够增进纸性恋者的自我效能感[16][17]

有学者进一步区分既有研究中出三种现实认知相关的论述脉络,可能影响纸性恋者在纸性恋关系中得到的反馈,分别为:

  • 断开脉络(disconnected context):此脉络认为纸性恋者将虚构角色认知为存有论上特立的存在,但可能会破坏个体对现实的客观认知而导致病理问题。
  • 接续脉络(connected context):此脉络认为纸性恋者持续认知到虚构和客观现实的区分,但纸性恋关系不再被视为“替代品”,因此纸性恋成为一种如其他性取向一般的性特质。
  • 整合脉络(integrated context):此脉络认为现实区分被纸性恋者相对化并认知为有瑕疵的区分,因为纸性恋等价于对人性恋,而纸性恋者需要分析性的培养纸性恋关系。[10]

就此而言,“断开脉络”的论述仍处于对人性恋中心主义的视野,并未将对人性恋予以相对化,因此采取“断开脉络”认知的纸性恋者,更可能会承受相关焦虑;而“接续脉络”和“整合脉络”的论述,更可能顺利的经营纸性恋关系。就此而言,学者指出有必要对此问题意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厘清其间的差异何在[10]

纸性恋量表

中原大学学生林芳伃等人于2022年台湾心理学年会以“纸性恋倾向之定义及发展趋势 —以成人依附型态探讨”主题作为发表[来源请求]。并研发纸性恋量表。研究依据爱情理论与物恋定义,将纸性恋倾向定义为个体经验 情绪、浪漫、性吸引力于ACGN(包括Animation,动画;Comic, 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作品中的虚拟人物,同时对 现实中的人几乎不产生甚至完全没有任何的兴趣。

该倾向者对于虚拟伴侣与现实中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并无差别,唯 一的差别仅在于发展亲密关系的对象是否与自己身处同一个世界。 [来源请求]

纸性恋倾向者较偏向使用以下几种方式与虚拟伴侣发展亲密关系 及恋爱互动:

1. 跨次元至虚拟伴侣的世界:使用绘图、合成、文字书写等方式 创作与虚拟伴侣互动,纪录他们每日的相处与生活点滴。纸 性恋倾向者会将自己创作于虚拟伴侣的世界之中,与虚拟伴 侣相处。

2.将虚拟伴侣拉至现实生活:购买虚拟伴侣的周边如角色立牌、 娃娃、相片、抱枕……等,将虚拟伴侣投射至此些物品上与他们 进行恋爱互动。研究观察中也发现,少数纸性恋倾向者会以付费 方式聘请角色扮演者(Cosplayer)扮演其虚拟伴侣与之约会、举 办婚礼与庆生[来源请求];但纸性恋倾向者并非对于该角色扮演者 (Cosplayer)有恋爱方面的情感,仅是以虚拟伴侣投射于对方身上而已。

纸性恋倾向量表

研究从 Zick Rubin(1970)爱与喜欢量表及Sternberg(1986)爱情三因论理论发展量表,来测量与虚拟对象的恋爱情感程度。经由预试题目删减及更正后,正式量表由4个构面发展出24题。作答方式采李克特式(Likert type)七点量尺作答,从 1 分(非常不同意)~ 7分(非常同意)请参与者依照实际状况作答;其中需注意几题采反向计分,从1分(非常同意) ~7分(非常不同意)请参与者依照实际状况作答。在量表发展实验中此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93具极高信度。


相关倡议者

相关主题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