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红山龙属(学名:Hongshanosaurus)是鹦鹉嘴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下白垩纪的东亚,约1亿2500万年前[1]。目前只有发现两个头颅骨化石,但透过与其近亲的比较,可发现红山龙是双足的草食性恐龙,上下颌的前端有喙状嘴。牠是在中国辽宁省热河组发现的完整化石之一。
唯一已命名的物种是模式种侯氏红山龙(H. houi),是由古生物学家尤海鲁、徐星及汪筱林在2003年命名的。属名是以中国东北部的古代红山文化来命名,红山文化是位于红山龙头颅骨化石的发现地附近;种名则是以负责保存该标本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连海教授而命名的。
红山龙的正模标本(编号IVPP V12704)是一个幼年个体的头颅骨,除了部分右边及上颌尖端之外,其他部分都完整的保存下来。头颅骨长度略小于5公分[2]。后来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成年个体头颅骨(编号IVPP V12617),长度约有20公分长。牠的头颅骨很像其近亲鹦鹉嘴龙,但有几处的差异而足以成立不同的属。红山龙的头颅骨比鹦鹉嘴龙的低矮,眼窝呈椭圆形,而非圆形[3]。在2010年,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提出这两者的头颅骨外型差异,可能是在岩层中遭到挤压而破碎、变形[4]。
这两个头颅骨都是发现于中国辽宁省的义县组。热河组最著名的是发现了很多完整保存的化石,包括了有羽毛恐龙。这个地层的年代仍有争议,但最近的放射性测年确定它是属于下白垩纪,约1亿2500万年前,相当于阿普第阶[1]。在义线组也有发现几个鹦鹉嘴龙标本,其中一个标本的尾巴有一列长的鬃毛,作为视觉展示物用途。由于红山龙化石只有头颅骨,所以并不确定牠们是否有这些鬃毛。
在最初的研究中,红山龙被分类在鹦鹉嘴龙科之内,但一直没有进行亲缘分析。此科下的另一属恐龙是鹦鹉嘴龙。鹦鹉嘴龙科是极为基础的角龙下目。另一个较为广泛的新角龙类包括了所有比鹦鹉嘴龙科更衍化的角龙下目[5]。
在2010年,保罗·塞里诺提出红山龙是鹦鹉嘴龙的次异名,可能与陆家屯鹦鹉嘴龙(P. lujiatunensis)是同种动物,但由于红山龙的化石过于稀少,因此仍将两者暂定为不同种动物[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