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罗伯特·奥士本(John Robert Osborn,1899年1月2日—1941年12月19日)是一名生于英国的加拿大军人,曾于英军服役并参加一次大战,一战结束后移居加拿大,其后再度从军,于1941年11月被派驻到香港时,隶属加拿大温尼伯榴弹兵团(Winnipeg Grenadiers)第1营,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的香港保卫战中,他于香港岛渣甸山与入侵香港的日军激斗时舍身挡下手榴弹爆炸壮烈牺牲[1]。他战死后获颁发大英帝国最高荣誉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事迹
奥斯本于1899年在英国诺福克郡巴尔舍姆出生[2],是家中的第三子,父亲是文盲,从事马匹买卖,家境并不富裕。1916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7岁的奥斯本与两个哥哥一同从军,奥斯本个子不高,身高5尺3寸,他作为英军成员被派到法国对抗德意志帝国,但不久他的右臂及右脚便受到枪伤,并因德军氯气攻击导致呼吸系统及视力受损,后者更缠绕奥斯本的余生。一次大战后,奥斯本听从医生建议移居到加拿大自治领。
移居加拿大后的奥斯本,先到萨斯喀彻温的农场打工,之后曾从事不同工作,包括调酒师、洗碗工及杂工等[2]。他于1920年代初与妻子(Margaret)结婚,由于在加拿大一直收入不高,他于是经常出门从事地板打蜡工帮补家计。奥斯本于1933年决定再度从军,在加拿大参加属于义勇军(Territorial Army)的温尼伯榴弹兵团,由于他具备一次大战的作战经验,一年后获晋升连士官。奥士本所属的温尼伯榴弹兵团第1营于1941年9月被调派到香港,支援香港守军防御日军的入侵,他的单位与皇家加拿大来福枪营于11月16日抵达香港,然而香港保卫战在他抵步还不足一个月,便于1941年12月8日爆发。
1941年12月19日凌晨时分,加拿大温尼伯榴弹兵团第1营A连及D连的成员在毕拿山与入侵的日军相遇,双方在山上爆发激战,加军不敌人多势众的日军第228联队,被逼撤往在渣甸山的守军碉堡。当时温尼伯榴弹兵团有65名成员,由军士长约翰·奥斯本带领,沿山径前往渣甸山,但途中遭到日军投掷多枚手榴弹伏击,奥斯本立即将日军手榴弹一一拾起并反抛回日军处,但他发觉有一枚手榴弹来不及捡起,在这危急之际,奥斯本放声呐喊,向其他队员示警,然后纵身冲向这枚手榴弹并以身体覆盖,奥斯本当场被手榴弹炸得粉身碎骨,他的舍生取义成功挽救了至少6名同僚的性命[2]。奥斯本死后获追颁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即共和联邦最高荣誉的英勇军事勋章。
悼念
香港公园有一尊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士兵的铜像,这尊铜像原由知名中药材店余仁生第二代经营者余东旋于1930年代订制铸造,并放置在浅水湾的余园(Eucliffe)别墅内,铜像曾于1941年12月的香港保卫战见证英军与日军在浅水湾激斗。别墅在1981年拆卸重建,屋主将铜像赠送给军部,军部于是将铜像竖立在九龙塘以约翰·奥斯本准尉命名的奥士本军营(1997 年后改称“九龙东军营”)卫兵室门前,以记念约翰·奥斯本及在香港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军民[2]。奥士本铜像于1992年被重置于原址为域多利军营的香港公园。2005年,在港岛径第五段的渣甸山路段,在奥斯本准尉于1941年12月19日牺牲的位置附近,竖立了一块描述他在战时英勇事迹的牌匾[3]。奥斯本所取得的勋章经家属同意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战争博物馆内展出。
参见
参考文献
参考外连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