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1][2][3][4]又常称心理障碍[5]精神疾病[6]/心理疾病[7]等,是以精神症状为主要病症的一类疾病的总称[6],即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心理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异常,且可导致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4][8][9][10][11]

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精神障碍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病情达到身心障碍标准则为精神障碍。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0 sources

别名

表示“以精神(心理)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概念的词语很多,除了精神障碍/疾病、心理障碍/疾病等称呼外,还有心理异常[7]心理变态[7]心理病理[5]等等;香港又称精神疾患[12]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全称作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1](中国大陆译“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13])。大众日常还常用“精神病”和“神经病”两词,但需注意一些问题:“精神病”除泛指精神障碍外,还可指“精神病性障碍”这组严重精神障碍,或指精神病性障碍等导致的脱离现实的严重精神症状(参见精神病 (症状)),在医学上单用时常为后两种含义[注 1],且日常使用常带贬义[14];“神经病”作为“精神病”的俗称[15]则更常用作詈语,且医学上指神经系统疾病[16],与精神障碍完全属不同的疾病大类。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成因

精神障碍的成因在不同的学科(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不同的解释,虽然现在的理论通常在对不同患者上都有不同的贡献。

精神障碍的危险因子包括基因遗传(例如有抑郁症的父母)[17]或是高神经质倾向[18][19]

现今对心理疾病最热门解释是生物学上的解释;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脑部结构或功能,或者是有不同的神经化学反应,不论是由基因或环境伤害(如胎儿酒精综合症)引起的。举例来说,许多被诊断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被证实在大脑中有肿大的脑室和萎缩的灰质。另外,有些人认为神经传导物质不平衡也会导致心理疾病。最后,许多的遗传和双胞胎研究都证实像躁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是会遗传的。

由于传统医药学界的发展,以生物学上的解释为主导,所以是目前最受喜欢的,但心理学上的解释也不容忽略。心理学家认为矛盾、危机、紧张和创伤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特别是在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身上。例如,一个目睹父母亲杀人的小孩可能会发展出沮丧和紧张的情绪,甚至得到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TSD)。

而社会学家亦认为重大事件和情境会导致心理疾病。例如,在社会运动、战争或遭受天然或人为的疾病时,该地区的人们有较高的机会得到心理疾病。贫穷、无常和缺乏资源和援助的地区也会比富裕和稳定的地区有较高机会得到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可能有多重的病因。已经有焦点放在神经导传物质多巴胺去甲基肾上腺素血清素上。每种疾病都有可能有它自己的病因。治疗的方式有精神障碍用药心理辅导、调整生活方式和其他的支持性措施,或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患者通常等到精神症状已明显到不能生活了的时候,才会想去寻找治疗,但及早治疗(当症状还轻微时)才能有较多的长期结果。和许多的身体疾病一样,诊断依然是个主观(即使越来越循证和科学)的艺术,包括细心和仔细地安置病史及过去与现在的病症。

心理疾病依人而异,且有的轻微,有的严重,有的则介在两者之间[20]。即使是同一个病人,症状也会随时间而改变,由最严重的情况,到完全缓解。这种疾病通常是不连续的,而且可能会因压力或其他因素而复燃。若一个人在症状疏解的情况又开始发病的话,并不代表他缺乏意志力或自我控制,而只是疾病的月圆月缺罢了。适当的治疗能够帮助稳定疾病的疗程,并减少症状的波动。心理疾病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个人的不同思想及原因产生的。

看待主要的心理疾病(如躁郁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常常会被提出来,答案是“两者都有”。主要的心理疾病都有很强的证据指向遗传。一小部分的人疑问心理疾病是否为“真实的”。这一观点的拥护者有山达基教教徒和反精神医学运动。

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流行病学

Thumb
2004年各地区每百万人中因心理疾病造成的失能调整生命年

心理疾病相当常见。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约三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有某种程度的心理疾病。[21]在美国,约46%的人在一生中有某种程度的心理疾病。[22]根据哈佛医学院自2005年起持续进行的问卷调查,全球各国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焦虑障碍(一个国家例外),其次是情感障碍(二个国家例外),而药物相关障碍英语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冲动控制障碍的人数较少[23],比例随地区而不同[24]

根据2003年美国总统心理健康新自由委员会的报告,主要的精神障碍,如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强迫症等,和其他的疾病相比(如癌症或心脏病),才是在美国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联盟[25](一个接受医药工业资助的美国倡导机构)的报告,约23%的北美成年人在一年内经历一次可被诊断出的心理疾病,但不超过半数的人有严重到影响他们日常机能的症状。大约有9–13%的十八岁以下孩童体验持续性机能缺损的情绪不安,5–8%因此而导致心理疾病。一般猜测大多数的年轻人会在他们成年之前由疾病中恢复,然后继续过着不被疾病卷入的正常生活。[来源请求]

favicon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种类及症状

精神异常是对于任何情感或器质性精神损伤的通称。精神异常会导致适应不良行为、心理问题、或是一个或多个官能的重要部位产生损伤[26]

精神错乱意指持续的精神异常或扰乱[27]

favicon
2 sources

诊断

对精神障碍的诊断,目前医生主要还是用“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行为并与病人沟通,来了解病人内心世界的想法,从而来判断病人的思维,认知能力,还有自知力等,在判断病人的病情如何。除此之外,医生有时也会让病人去做一些生化检查或X光MRI等检查,通过对病人血液里某些生化指标和对脑成像等检查,对判断病人的病情是会有一定帮助的。 精神分裂症无意间单纯的动机与行为会达到二、三,甚至更多的效果。

治疗

人类历史上,由于对精神疾病的恐惧,早期使用许多非科学的方法驱除疾病。在古代,古人认为精神疾病的原因在外部,如被诅咒、灵魂出窍等,所以使用巫医、祈祷或举行一种请求神除去自己身体不净的仪式。到了中世纪,受宗教影响,认为精神障碍是“恶魔所为”或“神的惩罚”,因此会请被称为“驱魔师”的神父举行驱魔仪式。

到了近代,尤其是18世纪以后,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心理疾病开始被当做一种需要医疗帮助的疾病,但初期只是很不人道地强制性将病人锁进医院监禁。到18世纪后期,又出现了一种说法,认为精神障碍是因为人体中的电磁流动被阻碍所引发的病态,所以使用磁石或磁性、催眠术来治疗。

而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使精神疾患的治疗有很大的转变,目前对于精神疾患的治疗方式是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良好的精神治疗模式必须结合生物医学、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复健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都有不同效果,甚至建议两者合并进行[28]

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发作住院期间,给予药物协助缓解正性症状,病房中也会由专业人员例如医师、精神科护士、心理师、职能治疗师、精神科社工等,带领团体治疗,或者给予个别治疗。而在急性症状缓解后,患者、家属和医疗团队一同讨论复健计划,例如到复健病房日间留院或者工作坊,通过恢复计划,有效增加病识感、学习独立生活能力、改善家庭与社会关系。

尽管近年药物发展迅速,但对于某些明显而药物难治的精神症状,医师会建议采取电痉挛疗法(ECT)。这项古老的治疗方式,经过数十年不断改善,证实为有效且安全的后线治疗方式。

仍有人实施破坏额叶的外科手术,例如20世纪前期曾有人尝试以冰锥破坏额叶。但在20世纪后期已证实额叶破坏手术对脑部的破坏远多于治疗效果,在许多国家这样的手术已经绝迹。

favicon
1 sources

滥用

“精神障碍”一词往往会被滥用。

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政治

黄长烨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原议长、朝鲜知名思想家,以其对主体思想的理论化而著名。1997年脱北,朝鲜对之多番策划刺杀,金正日出言称黄长烨为“精神障碍患者”。

中国有些地方官员会为了阻止人民前往信访而使举报人“被精神病”。[29]

favicon
1 sources

司法

法律对精神病患者有监护宣告,禁止其人管理自己财产,其人被定为无行为能力。有些人可能会因此误以为司法会通融以精神障碍患者为名来换取减刑而不经过专业考量。[30]

favicon
1 sources

污名化

就算是已治愈患者,也得面对社会对他们负面看法的压力。

常被外界认为是自己“想太多”、“太闲了”、“玻璃心”、“找借口”、“没有抗压性”等等[31]

一般人也很害怕自己患有精神障碍(或精神病)。“精神病”、“精障”也作为一种侮蔑性用语存在,就算是没有精神疾病的人,只要行为和特质不容于大众,也会被扣相关字词的标签。

favicon
1 sources

医疗化

许多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都是一些社会问题的现象,医疗界及社会的双向作用使得把几乎所有问题都用医疗手段去定义及解决,医疗手段被过度使用。

法律监督

中国大陆精神病院的强制治疗缺乏法律监督[32]

favicon
1 sources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