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平湖(1897年3月4日—1967年3月28日),名吉庵仲康平湖。祖籍江苏苏州,出生于北京古琴家、画家[1]其独特的古琴演奏风格形成了“管派”。[2][3][4]湖社的主要成员之一。[5]父为画家管念慈[6]

事实速览 管平湖, 传统音乐 ...
管平湖
Thumb
管平湖正在弹奏古琴
传统音乐
出生
管平

(1897-03-04)1897年3月4日
逝世1967年3月28日(1967岁—03—28)(70岁)
居住地北京
职业古琴演奏家、研究员、画家
父母父:管念慈
亲属师:管念慈、叶诗梦、张相韬、杨宗稷、悟澄和尚、秦鹤鸣道长,金北楼
音乐类型中国传统音乐
演奏乐器古琴
代表作品流水
广陵散
离骚
胡笳十八拍
平沙落雁
活跃年代1930s-1960s
相关团体北京古琴研究会
湖社画会
关闭
Thumb
王迪在为管平湖记谱
Thumb
管平湖的《罗汉图》,绘于甲申年(1944)

生平

管平湖幼时从管念慈习琴和学画。[7]其父在1910年去世,之后曾随叶诗梦、张相韬学琴。1912年师从杨宗稷并加入杨宗稷创办的“九嶷琴社”,[8][5]从杨氏习弹〈渔歌〉、〈潇湘水云〉、〈水仙操〉等曲。[9]1923年回故乡游览天平山时,遇到武夷山天心禅寺住持悟澄和尚,随其学琴,半年后运指变得灵活、演奏水平大幅提升。[9]之后又向山东秦鹤鸣道长学习川派琴曲七十二滚拂《流水》,[9][8][1]逐渐融合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常在电台演奏,小有名气。[9]

1938年,在北平组建风声琴社。1947年,与张伯驹王世襄溥雪斋杨葆元郑珉中等创办北平琴学社(1954年以此为基础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6][1]1940年代,管平湖在汉学专修馆国乐传习所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琴,在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画。[1]

1952年,应聘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古琴相关研究,成为专业的古琴工作者。在1949年之前,管平湖就开始进行古谱整理工作,重现许多失传的琴曲。1953年3月,他开始依照《风宣玄品》为《广陵散》打谱,次年依《神奇秘谱》修改后定稿。1957年3月录音。1961年开始和学生王迪一起编写《古指法考》。[2]

管平湖擅长修琴和鉴定古琴,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唐代古琴“大圣遗音”,指导郑珉中修复汪孟舒的唐琴“春雷”,鉴定高仲钧的“老龙吟”为唐琴。[10]自己也曾经手多张老琴,其中晚年最常弹的琴是“猿啸青萝”。[11]

管平湖教琴依传统口传心授之法,和学生逐句对弹,对指法、吟猱绰注要求极为严谨。 [12] 沈幼袁荃猷[注 1]郑珉中王迪许健等人均得其传,[9]其中郑珉中被称为“管平湖琴韵犹存”。[13][14]

1977年,在作曲家周文中的建议下,管平湖演奏的《流水》被放在旅行者金唱片中,先后由美国航天器旅行者2号旅行者1号送向太空。[15][1][16][17][18]

绘画方面除了师从管念慈和叶诗梦,[19]也曾向金北楼学习工笔画[6]湖社画会重要成员。30、40年代靠卖画为生,[1]50而年代以后较少作画。[19]

个人生活

管平湖的一生多贫苦,1949年以后一度靠画幻灯片糊口。冬天,他既没有取暖设施也没有御寒的衣服。因为需要自己生火做饭,手指缝常留有煤渣。他的指甲有问题,因此不蓄指甲。这本是弹琴的大忌,但经过长期弹奏,他的指尖形成了老茧,因此弹琴时反而产生了一种苍古、刚健的音色。[2]:95、98

管平湖有一子三女。但其子在1949年以前失踪,大女儿是清华大学学生,也在1949年逝世。剩下的两个女儿在49年后南下参军,加入文工团。其中二女儿在南下期间病死,只余一个小女儿。[2]:95

1958至1960年间,管平湖和王迪曾在乐瑛家中住了两年。[20]

虽然生活困苦,据王世襄所说,管平湖“艺花木、养金鱼、蓄鸣虫等均有独到之处,远非他人所能及。如盘载花木、香橼、佛手,均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此外,他还擅长火绘。王世襄认为他的火绘技术比当时的许多艺人都高。[2]:95

音乐风格

  • 王迪:“节奏谨严而雄健潇洒,含蓄蕴藉而情趣深远。”[21]
  • 章华英:“节奏稳健、指法坚劲、运指灵活, 尤其讲求吟猱与气韵的表达, 以浑厚刚健、意境深邃见长。下指极为苍劲有力,其音乐风格浑厚刚健、古朴凝重。”[22]
  • 成公亮:“每个曲子的节奏都差不多,在我听来没有明显的区别”,“他的演奏形成一种高古、有骨力、有他个人风格的曲子。但是曲目不同,情感不同,表达的区别并不大。”[23]

作品

  • 唱片《广陵散》、《碣石调·幽兰》,1957年
  • 曲谱《广陵散》,1958年
  • 《古指法考》,1963年

备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