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团军(德语:9. Armee/Armeeoberkommando 9,缩写“AOK 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国防军的一支集团军,战争全期皆于东线作战。
历史
第9集团军于1940年5月15日以“东部军司令部”改编建立。1941年6月22日作为中央集团军群麾下主力野战集团军参与巴巴罗萨行动,包括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与使该行动失败的莫斯科会战。在中央集团军群历经苏军一系列的反攻后,第9集团军仍占领距莫斯科西北部的勒热夫,充作暂时防御、一旦情况允许即重新对莫斯科展开进攻的桥头堡。自1942年初至1943年春季,第9集团军抵御了苏军为消弭此一威胁的存在接连对其发动的一系列进攻,通称勒热夫战役,而后者承受高昂的人员伤亡,致使该战场又被称作“勒热夫绞肉机”。
1943年初,苏德两军于南方战区的大规模运动战,而中部的第9集团军实施水牛行动,退出勒热夫突出部、拉直了战线,从而抽出21个师来为夏季攻势作准备。同年7月,第9集团军受命自北翼实施对库尔斯克突出部夹击的卫城作战。此时的第9集团军已获得大量增援与装备,实力至7月初发起作战前已达335,000名士兵和920辆坦克[1],是德军在东线布署的最强大集团军之一[2]。然而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在瓦尔特·莫德尔指挥下该集团军未能取得成果,加之苏军随后实施全面反攻——库图佐夫行动,迫使第9集团军放弃主要据点奥廖尔,退入后方的“豹防线”。1944年6月,苏军实施“巴格拉基昂行动”,重创中央集团军群群下辖4个集团军中的3个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3装甲集团军),其中第9集团军于博布鲁伊斯克战役遭到毁灭性打击。军官损失如下:
- 资深指挥官——施密特少将——被俘
- 第35军军长——弗赖赫尔·冯·吕佐夫中将——被俘
- 第134步兵师师长——菲利普中将——自杀
- 第6步兵师师长——海恩少将——被俘
- 第45步兵师师长——恩格尔少将——被俘
- 第41装甲军军长——霍夫迈斯特中将——被俘
- 第36步兵师师长——康拉迪少将——被俘
其残存单位被编为冯·沃尔曼兵团(Gruppe von Vormann),编入第2集团军下。
历经整补后,第9集团军被重建,并参与了镇压“华沙起义”的行动,于1945年1月抵御苏军“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但仍被迫撤至奥得河以西。同年4月,第9集团军于施劳弗高地战役中大部被苏军歼灭,集团军残部则被投入柏林战役与哈尔伯战役,哈尔伯战役后约有25,000士兵和几千名平民成功突围与瓦尔特·温克率领的第12集团军会合,最后一起撤退回西方向易北河沿岸的美军投降。
指挥人事
|
|
|
注脚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