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接触(英语:Close encounter)在幽浮学和流行文化中指人类目击不明飞行物体的事件。近距离接触一词及其所属的分类系统是由天文学家约瑟夫·艾伦·海尼克在1972年的著作《经历UFO:科学调查》[注 1]首次提出,他都是幽浮研究人士[1]。海尼克仅提出三类接触,其他类别的接触因缺乏科学严谨而不受普遍认可[2]。
海尼克分类
约瑟夫·艾伦·海尼克把不明飞行物体目击事件区分为六个分类,包括三种接触,依照目击距离来定义[3][4]。
不明飞行物显示在雷达萤幕上。虽然雷达侦测是不可靠的,但是似乎提供了较为可信的证据,也就是确认出侦测到的物体是实体物[7]。
在152.4米内目击不明飞行物体,而且能清楚描述其形状及细节[8]。
目击一个或多个不明飞行物体,并给目击者或周遭环境带来相关的物理反应,其中包括:
最有名的第二类接触事件就是罗斯威尔事件、蓝道申森林事件与日本航空1628号班机事件。
清楚看见不明飞行物体,而且能看见外星人,特别是清楚看见类似人类的高级生物[10]。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包括通过心灵感应,与外星人交谈等,最有名的第三类接触事件就是虚舟事件与嘉明湖疑似外星生物事件。
延伸分类
以下类型的外星生物接触并不包括海尼克原先的分类方法上,后续飞碟研究与爱好者将其拓展[11]。
人类直接与不明飞行物体或外星生物接触,其方式例如被劫持、被检查、被进行实验等,最有名的第四类接触事件就是希尔夫妇绑架事件、丘比斯·瓦顿绑架案与希克森绑架事件。
由史蒂芬·格里尔的 CSETI 小组命名,意义上是指透过人类自发或双方合作,以一种有意识、自愿性和积极主动的方式与外星文明沟通,最有名的第五类接触事件就是黄延秋外星人事件。[12]
然而从地球上发射飞行器或电磁波,访问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却并未收到明确可证实的回复,不属于此类。
此类接触为日本飞碟研究界提出,指外星人大规模侵略地球,意图对地球政治历史领域造成重大影响,是否有外星人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有人怀疑。
此类接触为日本飞碟研究界提出,外星人与人类交流已经公开台面公共化,出现在媒体等公开渠道。
注释
参考资料
參見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