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英语:First Palestinian Intifada,亦作第一次大起义First Intifada[注 1]),指自1987年起由巴勒斯坦人发起的一系列反对以色列长期的军事占领的抗议,有时也包含暴动[4][5]。起义大部分行动自1987年起到1991年马德里会议英语Madrid Conference截止,部分行动延续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前[6]

Quick Facts 第一次起义, 日期 ...
第一次起义
以巴冲突以阿冲突的一部分
1988年起义中贾巴尔亚城外以色列国防军设置的路障
1988年起义中贾巴尔亚城外以色列国防军设置的路障
日期1987年-1993年
地点
结果 直接影响奥斯陆协议
参战方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哈马斯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
指挥官与领导者
以色列 伊扎克·沙米尔(总理)
以色列 伊扎克·拉宾(国防部长)

巴勒斯坦国 巴勒斯坦民众[1]

阿布·吉哈德英语Khalil al-Wazir 
马万·巴尔古蒂英语Marwan Barghouti[2]
伤亡与损失

总计164人: - 53 名以色列平民于以色列境内被杀害。[3]
47人在巴勒斯坦境内被杀害。[3]


- 60名以色列国防军死亡。[3]

总计2,162人: - 1,087名平民被以色列国防军杀害。[3]
- 75名平民被以色列市民杀害。[3]


- 约1,000巴勒斯坦人* 被与以色列合作的巴勒斯坦人打死。
Close

历史

起因于1987年12月9日一辆犹太人的卡车闯入北加沙省的“加伯利亚难民营”,压死4名巴勒斯坦人,之后暴动迅速漫延到加萨约旦河西岸地区东耶路撒冷等地。

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烧,走上街头,展开与以色列当局持续数年的对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当时设在突尼斯(流亡政府),脱离巴解的“哈马斯”组织被猜测为幕后指挥者。在那次起义中,巴勒斯坦人创造出以“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斗争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头投掷石块、自制燃烧瓶与现代武装的军警对抗;采用游行、罢工、抵制美以货物等和平方式,不与占领当局合作。1988年2月3日,以色列关闭了约旦河西岸的所有学校。[7]

这次起义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之后才告一段落,但巴勒斯坦人反抗以色列的统治并未结束。

第二次起义

沙龙在2000年9月28日参观位于东耶路撒冷圣殿山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从而重新引发了巴勒斯坦以色列之间旷日持久的暴力冲突,并导致第二次起义(阿克萨群众起义)。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