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齿龙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棱齿龙科(Hypsilophodontidae)或称棱齿龙类(Hypsilophodont),名称来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属,意为“高冠状的牙齿”。棱齿龙类是群小型鸟脚类恐龙,身长平均1到2米,被认为是行动快速的植食性二足恐龙。棱齿龙类发现于亚洲、澳洲、欧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罗纪到晚白垩纪岩层间。棱齿龙类传统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龙类的二足鸟脚亚目恐龙,某些早期种系发生学研究认为棱齿龙类是自然演化支[1][2],但最近的研究发现棱齿龙类是并系群,并有一支系往禽龙类演化[3][4][5][6][7][8][9]。某些研究更认为部分棱齿龙类并不属鸟脚下目[10][11],目前唯一确定的物种是棱齿龙(Hypsilophodon)。棱齿龙科演化树因为缺乏研究而显得复杂。
![]() |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19年9月19日) |
![]() |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19年9月19日) |
演化关系
棱齿龙科是自然演化支(单系群)的假设,早在90年代中后期就已逐渐淘汰。以下棱齿龙类演化树,取自于Clint A. Boyd等人的2009年研究,支持了棱齿龙类并系群的假设[9]。这个演化树并没有写入鸟臀目、鸟脚下目、禽龙类等分类单元,仅包含腱龙等原始禽龙类。传统上的棱齿龙类的范围,大致从灵龙、何信禄龙到棱齿龙、加斯帕里尼龙之间。
unnamed
|
| |||||||||||||||||||||||||||||||||||||||||||||||||||||||||||||||||||||||||||||||||||||||
以下列表是根据大卫·诺曼(David Norman)等人在2004年的研究[7]。 以下属为经常被列为棱齿龙类的有效属:
- 灵龙 Agilisaurus
- 何信禄龙 Hexinlusaurus (过去是多齿灵龙 A. multidens)[12]
- 厚颊龙 Bugenasaura (目前被认为是奇异龙的次异名)[9]
- 加斯帕里尼龙 Gasparinisaura
- 棱齿龙 Hypsilophodon
- 韩国龙 Koreanosaurus[13]
- 奔山龙 Orodromeus
- 奥斯尼尔洛龙 Othnielosaurus[14]
- 帕克氏龙 Parksosaurus
- 奇异龙 Thescelosaurus
- 西风龙 Zephyrosaurus
以下属皆为有效属,但未分类的属: [7]
- 阿纳拜斯龙 Anabisetia
- 阿特拉斯科普柯龙 Atlascopcosaurus
- 德林克龙 Drinker
- 五彩湾工部龙 "Gongbusaurus wucaiwanensis" (= 真工部龙 "Eugongbusaurus")
- 闪电兽龙 Fulgurotherium
- 热河龙 Jeholosaurus
- 雷利诺龙 Leaellynasaura
- 南方棱齿龙 Notohypsilophodon
- 快达龙 Qantassaurus
- 盐都龙 Yandusaurus
- "Proctor Lake hypsilophodont"
数个其他属了解不多,或是并不一定属于本科[7]:
以上列表并没有包含近年命名的长春龙(Changchunsaurus)[15]、掘奔龙(Oryctodromeus)[8]。
最近数个关于鸟臀目的研究,例如Butler(2005年)[16]、Barrett等人(2005年)[17]、徐星等人(2006年)[18]、以及Butler等人(2007年)的研究[10],发现原始鸟臀目恐龙与原始鸟脚亚目恐龙有些演化关联,但每个研究提出的演化关系都不同。这领域自从80年代晚期以来缺乏研究;加上数个种被重新分类为非鸟脚亚目恐龙,例如灵龙、奥斯尼尔洛龙,都造成分类上的困难[8][11]。
David J. Varricchio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发现新属掘奔龙,与发现于蒙大拿州的奔山龙、西风龙,形成一个演化支[8]。在2009年,Clint A. Boyd等人也发现相同的结果,他们同时发现,帕克氏龙、奇异龙两者的亲缘关系相当接近;而这些北美洲的棱齿龙类,共同形成一个演化支[9]。
古生物学
棱齿龙类是体型小(身长1到2米)、二足、善于奔跑的植食性恐龙[7]。经常非正式被比喻为瞪羚。然而,有证据显示至少某些棱齿龙类在洞穴里照顾牠们的未成年体[8]。除了掘奔龙以外,一个发现于澳洲维多利亚州的化石,可能也属于穴居的棱齿龙类,但是生存年代较早[19]。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