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曼谷道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龙军路(泰语:ถนน เจริญกรุง,音素换写:T̄hnn ceriỵkrung,皇家转写:Thanon Charoen Krung)位于泰国的首都曼谷,为连通拍那空县、三攀他旺县、挽叻县及然那哇县的主要干道,它大致与湄南河的河道平行。部分路段与耀华力路组成华人社区;部分路段与拍乎叻路组成印度人的社区。它的北部连接大皇宫,水晶宫贼市场及空通廉价电子产品市场(Khlong Thom Market)。沿途有曼谷最古老的剧院:沙拉石龙军皇家剧院、王子戏院、中央邮政局及国家大厦。南部是郑皇桥。
石龙军路是曼谷第一条利用现代方法铺设的马路,修于1862年至1864年的四世王统治时期。石龙军路的建成亦是曼谷历史上重要的节点,曼谷由此自水运通行转变为陆路通行的城市。道路两旁亦因而存有诸多近代暹罗的建筑。
它与是隆路的交界是中国的广府人华侨的社区,通行粤语。与玛夏塞路(Mahaset Road)的交界是曼谷人博物馆(Bangkokian Museum)。
石龙军路是曼谷华人以潮州音对泰语原名ถนน เจริญกรุง的音译。泰语“石龙军”由เจริญ和กรุง两个单字组成,分别意为“开发,振兴”和“都城”。因此石龙军路的泰语原义是“开发都城路”或“振兴都城路”,这代表石龙军路是曼谷历史上修建的第一条现代马路[1]。
到19世纪中期,曼谷仍然是运河交错的水路交通城市。1855年,暹罗同英国签订《宝宁条约》,曼谷的外国人得以受权自由贸易[2][3]。1861年,西方领事不满交通不便,请求泰王开辟马路,以便利昭拍耶河东岸的陆路交通[4]。拉玛四世王因而决定在修建第一条现代马路,1862年动工兴修连通西方人居住区的路段,这一段在1864年3月16日完工[3][4][5]。马路最初没有正式名称,民间俗称新马路(ถนนใหม่)。后来的“石龙军”一名是四世王所赐,意为“振兴都城[1]”。
道路的走向大致和昭披耶河平行,呈南北走向。最早兴建的地段将拉达那哥欣岛和西方人居住地连通,穿过Phadung Krung Kasem运河,终于Bang Kho Laem的河流转角附近。第二个地段处在旧城内,自帕彻独彭大寺院起,至Saphan Lek(铁桥)和之前的道路相接。道路完工后曾引起当地人不满,认为路面过宽。1922年,当局翻修马路并铺设沥青。到那时,市民大多仅使用道路的一侧[1]。
石龙军路和之后的第二条马路芒仑曼路,共同代表曼谷城市历史的重要节点。陆路交通自此逐步取代水路。石龙军路自建成到20世纪初一直是曼谷的主干路,之后曼谷城区向芒仑曼路方向延展[3]。1888年,曼谷的第一条有轨列车路设在石龙军路;1894年,又改造为有轨电车路,最终到1963年停运[6]。
20世纪后期,曼谷城区迅速扩张,石龙军路不再是主干道路。2013年,石龙军路有两成的商业大厦空置。政府醖酿在石龙军路规划创意街区,称为石龙军创意区[7]。曼谷地铁蓝线沟通华埠和拉达那哥欣岛,其间自石龙军路地下穿过,引起公众关于历史建筑保育的担忧[8][9]。
传统上,曼谷华人将石龙军路分为多段,每段有不同华文称呼。根据1924年出版的华文地图《暹京商场街道图》,石龙军路自南到北的每一段路分别名为:四角皮也是马路、马瓜路(马𠂢路)、乌肚社马路、𠵼叻马路、十八间路、七圣妈路、下铁桥、哒叻仔马路、三角路、真君爷马路、龙尾爷马路、石龙军马路、妈宫后马路、铁桥四角、上铁桥、花会厂(三城门路)、四角丕耶[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