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气,亦称瘴毒瘴疠,中文中瘴气为中医名词,疾病地理学之概念,是指中国南方山林间湿热环境下因某种原因(如动植物腐败等)而产生的一种能致病的有毒气体[1][2]。由瘴气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瘴气病瘴病。瘴病是多种疾病流行病或部分热带病)的总称,多数情况下指疟疾,故又称其为瘴疟[1][3][4][5]。古代中国,瘴气多流行于南方地区,其分布地区随着人为开发和自然环境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6]。不同地区的瘴气所对应的疾病有可能不同,如青藏高原上的瘴气病实际可能为高原反应[7]

历史

瘴气作为古代的疾病地理概念,主要与南方气候、植被和地貌有关。瘴气之说,在中国始于西元一世纪,但大量历史文献所记载的瘴气现象, 多数是对雾或尘霾等天气现象的误解。历史上关于瘴的疾病问题也相当模糊,医学界往往以为过去所说的“瘴”,就是今日的“疟疾”。而实际上广义的瘴病包括南方所有地方病和传染病,狭义的瘴病则指感冒疟疾中暑等症。[8]

魏书》记载和平元年(即公元460年),魏西征军攻吐谷浑,“九月,诸军济河追之,遇瘴气, 多有疫疾,乃引军还。获畜二十余万”。北魏军队在青海高原遭遇的事件,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瘴气记录。[8]

至南北宋,对瘴气的认识大多与热带亚热带地理有关,瘴气所致的疾病也逐渐成为南方特有的地方疾病之代名词。[8]

时期,南方地方志已普遍记载瘴气之说,但南方在清朝雍正嘉庆年间,经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后,瘴气之说渐渐消匿。消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瘴区神秘感的消失,在古代,瘴区多是交通和资讯相对闭塞的区域,但随着近代南方边陲区域的开发,大规模人口涌入边陲地带,历史上最可怕的瘴区失去神秘感。其二,随着医学的进步,过去被称为“瘴”的疾病,得到更确切的医学归类。例如疟疾在西南,在古代是称作“瘴”的主要疾病之一,现今则不再称为“瘴疟”。[8]

在香港僵尸电影有认为“瘴气”成因之一,系来自野外在烈日曝晒后突然下雨而产生不好的气体。野外常有不知名、有毒之植物或动物腐败之尸体,经过高温及水汽作用而产生具有毒性的气体,在电影中以在烧红的铁锅上突然加入一点水会升起水汽作为比喻,故云“骤雨来,打红锅,瘴气起,无法躲”,或许可视为民间之观点。

西方观点

Thumb

西方将瘴气称为miasma。这个词来自古希腊语,意思是“污染”、“不纯”、“不洁”。Miasma被认为是一种有毒蒸气或薄雾,充满了引起疾病的分解物质。这种想法认为疾病是环境因素的产物,如受污染的水、恶臭和不良的卫生条件。这种感染不是在个体之间传递,而是会影响产生这种蒸气的区域内的个体。而它的臭味可以辨认出来。中世纪意大利人认为瘴气会致病。

该理论最终在1880年后由科学家和医生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疾病的细菌理论。[9][10]

文学

  •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诗〉“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 杜甫〈梦李白诗〉“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