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龙(属名:Gongxianosaurus)是一属基础蜥脚下目恐龙,化石是在中国四川省珙县石碑乡早侏罗世托阿尔期的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发现的四具零碎乃至完整的骨骼,涵盖了大部分部位,仅手部和头骨遗失,而成为化石数一数二完整的早期蜥脚类之一。[1]模式种石碑珙县龙(G. shibeiensis)的属名及种名都以发现地为名;[1]于1998年透过短篇文献发表,[2]但仍有待进一步的全面描述。[3]
珙县龙属 | |
---|---|
无效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脚下目 Sauropoda |
属: | †珙县龙属 Gongxianosaurus He et al, 1998 |
模式种 | |
石碑珙县龙 Gongxianosaurus shibeiensis He et al, 1998
| |
异名 | |
|
发现
1997年周凤云等人在中国四川省珙县石碑乡进行地质研究时,在2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大量恐龙化石,其中大多数属于蜥脚类,另有少许兽脚类遗骸。这些化石出土自自流井组东岳庙段的紫色泥岩层,[2]地质年代约1亿8270万至1亿7410万年前的托阿尔期,[4]因此珙县龙在年代上介于稍早的原始蜥脚形亚目禄丰龙与稍晚的基础蜥脚下目蜀龙之间。[2]珙县龙遗骸为四只尺寸相当的个体,有的破碎有的完整,一同建构了骨架的大部分部位,手部和头骨遗失,仅有前上颌骨及牙齿。1998年何信禄等人在初步记载的文献简略描述了新属新种石碑珙县龙。[2]文中提及将来会发表更全面的描述,而当时清修工作仍持续进行中。[2]2000年罗和王长生发表了第二篇简短描述,也介绍珙县龙为一新种蜥脚类,但没提过两年前发表的第一篇论文。[1][5]两篇内容皆透露许多重复的资讯。[5]罗王认为某些遗骸并非模式种,而是第二个种。[1]2001年及2003年欧阳辉非正式地将之归入邹氏宜宾龙名下。[6][7]
描述
珙县龙的化石是四只个体的部分骨骼,包括2个右前上颌骨、接近完整的左右下颌、50多颗牙齿、关节脱落的颈椎、背椎、荐椎及尾椎、完整肩带、骨盆、后肢及脚部、一些零散的肋骨及胸骨。[2]
身长可能达14米。[1]是四足步行的植食性动物。牙齿较大及呈匙形、前肢长度是后肢的70-75%、趾骨粗短及爪骨粗壮,这些都是蜥脚类的典型特征。[2]由里至外的趾骨数量为2-3-4-5-1,除最外趾其余都有爪子。[1]不像其他蜥脚类的是,脊椎缺乏网状构造与侧凹,因此非常厚重。[1]荐骨由三节荐椎融合而成,少于后期蜥脚类的数量。[1][8]人字骨没有分叉。[1]
蜥脚类肢部的重要特点在于骨化程度大幅降低,倾向以软骨代替。珙县龙是唯一已知具有骨化跗骨的蜥脚类,于是可推论两种可能:珙县龙作为演化位置最基础的蜥脚类,抑或是骨化跗骨也存在于其他早期蜥脚类,只是化石普遍破碎而未保存下来。[8]
分类
由于大多化石尚未描述,能提供的系统发生学特征资讯有限,因此至今仅有很少支序分类学分析会纳入珙县龙。最近期的一篇是2011年,认为珙县龙比火山齿龙、塔邹达龙、依珊龙基础,但比雷前龙、莱森龙、布里卡纳龙、卡米洛特龙、黑丘龙进阶。[9]
蜥脚下目 Sauropoda |
| |||||||||||||||||||||||||||||||||||||||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