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宏坤(1909年1月22日—1993年8月20日),原名王宏春,湖北省麻城县(今麻城市)人,王树声之堂弟,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
早年,王宏坤参加过的军事行动包括:黄麻起义、历次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战役以及长征,并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4军军长。抗日战争期间,出任八路军129师军政委员会委员、第385旅旅长、冀南军区副司令员。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在他的指挥下进行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襄樊战役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副司令员、海军第二政治委员,后被免去军职。1993年,王宏坤因病逝世。
曾任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2]
1909年1月22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今麻城市)乘马岗区石槽冲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2]
1926年,王宏坤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举行的黄麻起义,之后进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担任红一军军部教导队排长、第1师1团1营1连连长等职位。随后,他升任第1师1团1营营长,并率领其部队进入安徽西部活动,并于1931年同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他出任第10师30团团长。之后又升任第10师师长,领导指挥了苏家埠战役。[3]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转移至四川、陕西,王宏坤也率部随之转移。在次年的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后,他开始出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军长,在这一时期他指挥的战斗有:营渠战役、宣达战役和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等。1935年,长征开始,王宏坤作为红四方面军副参谋长随主力部队进行战略转移。期间(10月)他还担任了川康省军事部指挥长[4],随后改任红四方面军直属纵队司令员。1936年,复任红四军军长、政委。[5]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奉张国焘命令,擅自撤走部队,使海打战役流产。
抗日战争期间,王宏坤任八路军129师军政委员会委员、第385旅旅长[6],率旅部和第770团留守陕甘宁边区[7]。1938年12月,他受任命成为冀南军区副司令员,在该区域内发展军事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8]之后他率军加入了百团大战中的正太、平汉铁路破击战。1944年5月,王所在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他开始出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冀南指挥部司令员、政委,在其指挥下,平乡、冀县、临清等被日军攻占县城得以夺回。[9]。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宏坤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六纵队司令员,参加了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7年9月,他改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并兼任桐柏军区司令员。1948年,王宏坤参与了邓县战役、宛西战役等军事行动,并指挥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中原军区部队发起襄樊战役,此役一举切断了华中、西北国军联系。[10]1949年春,王改任湖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
1950年4月,王宏坤开始出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在组建中国海军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6年3月任海军第二政治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宏坤同张秀川共同发起萧劲光、苏振华的批判,试图获取海军领导权。[11]1977年,在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后,王因其在文革中的表现被批判,并最终导致他被免去海军第二政治委员职务[12],并被处以留党察看、行政撤职、行政降级等处分,按正兵团职待遇离职休养。因此王宏坤于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65年以前的少将以上将领大都获得一级)。1993年8月20日,王在北京病逝。[13]
《忆我的红军生涯》、《再忆征战生涯》。[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