琮(cóng)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筒状物,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圆璧祭天,以方琮祭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09年5月16日) 十节玉琮,现藏于成都市金沙遗址博物馆 琮的外型状似笔筒,外型方内洞圆,至乾隆皇帝时期出土时都还无人晓得用途,乾隆自行考证认为是古人搬运重物用的配重品,还自行取名“杠头”并加装铜内胆作为笔筒,烧香和宫廷插花花瓶,直到乾隆去世90多年后才考证出是礼器琮。[1] 注释 [1]王行之:《故宫玉器赏析》.p41 1992年 参见 璜 环 圭 琮 璋 琥 和氏璧这是一篇与文化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查论编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