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都语文学(乌尔都语:ادبیات اردو ,“Adbiyāt-i Urdū”)泛指使用乌尔都语书写的文学作品。乌尔都语属于用阿拉伯文字编写的印度斯坦语。作品类型则以诗歌为主,特别是加扎勒和Nazm等诗歌形式,但在现代它已经扩展至其他文学作品,包括短篇小说或afsana。由于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也是印度的22种法定保护语言之一,因此在巴基斯坦颇受欢迎。[1]
伊斯兰文化 相关系列部分 |
---|
伊斯兰建筑 |
阿拉伯 · 阿塞拜疆 |
艺术 |
服饰 |
阿巴亚 · 阿高尔 · 布布 |
节日 |
阿舒拉节 · Arba'een · al-Ghadeer |
文学 |
阿拉伯 · 阿泽 · 孟加拉 |
武术 |
打拳 · Silat Melayu · 克柔术 · 油摔跤 |
音乐 |
Dastgah · Ghazal · Madih nabawi 木卡姆 · Mugam · 纳希德 |
Theatre |
Bangsawan · 卡拉格兹和哈西瓦特 |
历史背景
乌尔都语文学于14世纪左右在北印度兴起。几个世纪以前穆斯林统治者(通常是突厥或阿富汗血统)对伊斯兰文化的支持,均对乌尔都语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的影响,因此整个印度-伊朗语族都存在这两种文化遗产。[2]
近古:印度波斯语的转向
乌尔都语文学起源于波斯文学,始于12至13世纪,阿米尔‧霍斯陆(1253-1325)是第一位乌尔都语诗人,他首先用半波斯与半乌尔都语的混合语写诗,其代表作有《哈里格‧巴里》诗集。而乌尔都语文学在15世纪的德干高原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这一时期波斯语的双行诗、四行诗、叙事诗、哀挽诗、颂诗被广泛应用于乌尔都语中。
加耶西(1493-1542)代表作为《伯德拉马沃德》。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穆罕默德·夏赫(1580-1627年)的《九歌》、穆罕默德·瓦里(1668-1744年)的《瓦里诗集》。穆罕默德·瓦里是德干后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乌尔都语诗歌的奠基人。他的诗歌作品对后来兴起的德里诗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19世纪,乌尔都语文学中心转移到印度北部。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有夏赫·阿布鲁·西拉杰·屋得丁·阿尔祖、夏赫·阿迪姆、米尔·特基·米尔(1722-1810年)以及密尔·阿门及其代表作《花园的春天》(1803年)。米尔·特基·米尔被誉为乌尔都语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有乌尔都语“诗圣”之称。此外,还有现代乌尔都语文学奠基人赛义德·艾哈默德·汗(1817-1898年)哈利、艾哈迈德·纳兹尔等。[2]
19世纪散文体写作始于威廉姆斯学院。该学院翻译改写了大量的梵语文学作品、波斯文学作品。密尔·阿门把波斯语传说故事《四个乞食僧》改写成流传至今的传说故事《花园的春天》。随着蒙兀儿帝国的衰落,德里再度爆发战乱,德里诗派也逐渐没落。
近现代:民族主义
19世纪初乌尔都语文学中心又回到德里,产生米尔扎·迦利布、毛门等一批著名诗人。20世纪以来,乌尔都语文学发展迅速,出现一大批乌尔都语文学和艺术家。迦利布(1797-1869)是该时期最具代表性作家。同一时期还有:阿尔塔夫·侯赛因·哈利(1837-1914)、希布利·诺马尼(1857-1914)、伊斯玛仪米尔迪(1844-1917)、阿克巴·伊拉哈巴迪(1846-1921)、纳兹尔艾赫默(1836-1912)、勒登纳萨夏(1846-1902)、阿卜杜赫利姆塞勒(1860-1926)、米儿扎鲁斯瓦(1858-1931)、赛达赫默丹(1817-1898)、穆罕默都赛因阿扎德(1830-1910)。
1947年印巴分治后,此时乌尔都语的文学作品分成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描绘印巴分治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相互残杀,两国人民遭受的痛苦与折磨,另一方面,由于巴基斯坦独立后,国内矛盾渐趋尖锐,作为反映社会的现实文学,着重于反应接露社会的阴暗面。代表作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勒(1877-1938)、克里山钱达尔(1914-1977)。[2]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