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赛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英语:Australian Open)是每年最先登场网球四大满贯赛事,由国际网球联合会(ITF)和澳网官方委员会联合负责。于每年1月最后两周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公园的室外硬地球场举行。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2年8月28日) |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
---|---|
![]() | |
创办 | 1905年 |
地点 | ![]() |
场地 | 墨尔本公园 |
地况 | 草地(1905–87) Rebound Ace硬地(1988–2007) Plexicushion硬地(2008至今) |
奖金 | 96,500,000澳元(2025年) |
抽签 | 128S / 128Q / 64D |
卫冕冠军 | 单打![]() 双打 ![]() ![]() |
最多单打头衔 | 10 ![]() |
最多双打头衔 | 10 ![]() |
抽签 | 128S / 96Q / 64D |
卫冕冠军 | 单打![]() 双打 ![]() ![]() |
最多单打头衔 | 11 ![]() |
最多双打头衔 | 12 ![]() |
抽签 | 32 |
卫冕冠军 | ![]() ![]() |
最多头衔(男子) | 4 ![]() ![]() |
最多头衔(女子) | 4 ![]() ![]() ![]() ![]() |
202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 |
由于早期的赛事规模、奖金均不如其他三大满贯,加上位居南半球与多数国家距离遥远,因此顶尖球员鲜少参加。作为四大满贯的后起之秀,自1988年搬到墨尔本公园,凭着保持最新颖的硬件与不断改善赛事安排,良好的组织和比赛氛围受到许多球员和球迷评为体验最令人满意的大满贯赛。
赛事历史
1904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网球机构官员共组澳大拉西亚草地网球协会,负责筹办“澳大拉西亚锦标赛”并组队参加戴维斯杯。1905年11月,首届澳大拉西亚锦标赛在墨尔本圣克尔达路(St Kilda Road)艾伯特公园(Albert Park)内的仓库老板板球场(Warehouseman's Cricket Ground)举行。当时总共有17名男选手参赛,由罗德尼·希思(Rodney Heath)夺得单打冠军。
锦标赛最初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主要城市轮流举行,直到1922年新西兰退出并单独成立网球协会。女子组和混双的比赛也在同年增设,玛格丽特·莫尔斯沃思(Margaret Molesworth)成为澳网史上首位女单冠军。1927年,赛事更名为“澳大利亚锦标赛”(Australian Championships)。1941至1945年因二战而没有举办。在1968年网球职业化后,澳网被列为四大公开赛之一,并于1969年正式更名为“澳大利亚公开赛”(Australian Open)。
由于各界对比赛地点不确定的非议(澳网在墨尔本、悉尼、阿德莱德、布里斯班、珀斯和新西兰等6个地方举办过)日渐高涨,赛事组织者在1972年决定将比赛固定在能吸引最多的赞助商和观众的城市举办,于是澳网再次落户于其诞生之地墨尔本。到1988年为止都在墨尔本库扬草地网球俱乐部(the Kooyong Lawn Tennis Club)举办。
1977年,澳网由1月改到12月举办,使得当年举办了两届比赛;但紧邻圣诞节未能起到预设的效果,1986年又将年底的比赛推迟到隔年1月并沿用至今。
随着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库扬的场地已经无法满足比赛的要求。1988年,政府斥巨资在墨尔本板球场旁新建的费林德斯公园(Flinders Park)网球中心正式启用,由草地改为硬地球场。该年度的人数大幅攀升,超过26万名观众亲临现场观赛,而前一年在库扬网球中心统计数据仅14万人。1996年,比赛场地再次扩大并更名为墨尔本公园。
2000年,为纪念澳大利亚唯一两度实现网球大满贯的网球英雄罗德·拉沃尔(Rod Laver),中央球场被命名为罗德·拉沃尔竞技场。中央球场独特之处在于可移动的顶棚,可视下雨或高温等恶劣天气情况下使用,使澳网成为当时唯一能在室内进行比赛的四大满贯赛事(温网在2009年后也增设移动式顶棚)。而中央球场旁的1号球场在2003年又以澳大利亚最伟大的女子网球选手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而命名为玛格丽特·考特体育馆(Margaret Court Arena)。

在澳网百年历史中,澳大利亚本土选手赢得大部分1980年代之前的冠军。特别是在1960年代澳大利亚网球的黄金时期,拉沃尔、罗伊·爱默生(Roy Emerson)和考特三人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冠军头衔。但自1988年以来,曾长达三十年都没有澳大利亚本土选手获得过澳网男女单打的冠军,直到2022年才有阿什莉·巴蒂在女单项目夺冠。
2005年,澳网度过了百年生日(实为赛会第93届,历年因两次的世界大战停办了8年,1977年举办2届,而1986年又停办1年。)总奖金达到创纪录的1910万澳元,男女单打冠军奖金为120万澳元。
2008年,澳网赛会斥巨资重新铺设场地,将沿用多年的绿色场地转为蓝色,球场范围外则转为浅蓝色,以改善过往经常有选手提出球场范围和场内其他位置的颜色刺眼,影响判断来球的问题。并以“澳网纯正蓝”为名注册商标。2009年更进一步改善设施,全面更新球场座位,务求能将亚洲/大洋洲区大满贯的举办地留在澳大利亚。
做为亚太地区的大满贯赛事代表,亚洲选手往往在澳网有不错的表现。女双先有郑洁和晏紫夺得2006年冠军、詹咏然和庄佳容打入2007年决赛,混双则有孙甜甜和塞尔维亚双打名将内纳德·齐莫尼奇在2008年夺冠。中国名将李娜于2011、2013、2014年三进女单决赛,并于2014年夺冠,创亚洲网球历史。
韩国郑泫也在2018年创造惊奇,16强赛击败诺瓦克·乔科维奇,8强赛再淘汰坦尼斯·桑德格伦,直到半决赛面对罗杰·费德勒才在第二盘因伤退赛,成为首位打进大满贯8强及4强的韩国选手。2019年日美混血的大坂直美击败捷克名将科维托娃,成为亚洲第二位女单冠军,并于2021年击败珍妮弗·布雷迪再次夺冠,是目前拿下最多大满贯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
2018年12月,赛事组织者宣布澳网将效仿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在男女单打比赛的决胜盘中引入抢七局(Tiebreak)。但与温网和美网分别在12-12和6-6时开始常规的抢七局不同,澳大利亚公开赛在6-6时抢十,即得分至少达到十分且领先对手两分以上者胜出,于2019年比赛正式采用。[1]
2022年,乔科维奇因为身体健康而被禁入境参赛,而西班牙传奇球星拉斐尔·纳达尔历经先输两追三的史诗级五盘大战击败俄罗斯丹尼尔·梅德韦杰夫,获得生涯第21座大满贯金杯,也成为公开年代以来,继乔科维奇后第二位完成生涯双圈大满贯的男子球员。[2]
赛事场馆
澳网主办地为墨尔本公园网球中心,最大场馆为罗德·拉沃尔竞技场;其余较大规模的为约翰·凯因球场、玛格丽特·考特体育馆。除了以上三大主球场,周边还分布了超过20个比赛专用或球员训练用的小球场,其中2号场地自2019年开始,由中国白酒企业泸州老窖旗下品牌国窖1573冠名为1573球场。
奖杯
冠军的名字将永久镌刻在奖杯上。
奖杯冠名的两位都是澳网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布鲁克斯是澳网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澳大利亚网球之父”,而阿克赫斯特则在赛事之初5夺女单冠军。
球员罢赛风波
为维护低排位以及在前面轮次止步的大批球员利益,澳大利亚作为首轮出局奖金最低的大满贯赛事,受到ATP顶级球星于2012年美网赛事期间讨论抵制2013年澳网的可能;[3]澳网主办方为此大幅提高总奖金到3100万美元,超过赛史单赛季奖金涨幅的最高峰(达415万美元)。[4]
以2012年为例,冠军奖金达230万美元,而第一轮即被淘汰的选手的奖金不到前者的百分之一(20080美元)[5],罗迪克认为这样的奖金根本无法支撑一个职业球员的正常开销。[3]而NBA的球员的较高薪水就是得益于球员们分享了大约50%的利润总额。[6]
- 穆雷在2011和2012年都加入抵制澳网的运动[8],但他对双方达成协议非常乐观。
- 乔科维奇在澳网宣布提高奖金后表示欢迎,并敦促另外三项大满贯赛事也尽快尊重球员的呼声。[4]
赛事主办方表示在经历一月份的危机后,对事件的解决充满希望并强调澳网的奖金在过去四年都是最高的;同时承认对于提前出局的选手来说奖金的确有提高必要,并保证任何变化都将持续遵循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7]
相关纪录
下面是1925年以来男子选手夺冠纪录:
- 总夺冠次数最多
阿德里安·奎斯特(Adrian Quist),13次
- 单打夺冠次数最多
诺瓦克·乔科维奇(Novak Djokovic),10次
- 蝉联单打冠军次数最多
罗伊·爱默生(Roy Emerson),5次(1963年-1967年)
- 双打夺冠次数最多
阿德里安·奎斯特(Adrian Quist),10次
下面是1925年以来女子选手夺冠纪录:
- 总夺冠次数最多
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21次
- 单打夺冠次数最多
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11次
- 蝉联单打冠军次数最多
玛格丽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7次(1960年-1966年)
- 双打夺冠次数最多
冠军得主
参见
外部链接
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