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长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满族长袍(满语:ᠰᡳᠵᡳᡤᡳᠶᠠᠨ,穆麟德转写:sijigiyan[1]),又称旗袍[2]、旗装、长衫、大褂,是满族一种传统长袍。“旗袍”原意指“旗人之袍”。传统满族长袍的特点是圆领、右大襟、用盘扣系结,通常为窄袖,男女老幼皆穿。男装袖子末端平时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礼掸下,称“马蹄袖”、有时会系腰带、下面前后左右开叉以便于骑射。穿满族长袍时经常会外穿马褂、马甲。
清兵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从此满式服饰成为汉族成年男性服装主流,满式袍服也由此成为中上层阶级汉族男子的日常衣着和基层的正装。另外式样也有所改变:开衩减少为左右两个甚至不开衩(称作“一裹圆”),可不系腰带。非官服袍服开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马蹄袖。
从现存的画像中以及出土陪葬物显示,清代前期的满族女装与男装颇为接近,皆为低领窄袖的合身长袍,具骑射民族的特色。但随着时间演进袖口与袍身都逐渐加宽成为筒状。而满族妇女的长袍,在衣料的纹样方面也越趋繁复细致,逐渐与男装长袍有较明显的差异。至晚清咸丰、同治年间,旗服采用了大量的镶滚边饰,称为“十八镶”,同时见于汉族女装。包括如衣襟、袖口到衣摆往往都镶上与底料完全不同色彩纹样的滚边,这种流行的服装式样加上同样出现于晚清的大拉翅成为晚清满族妇女的典型形象。
辛亥革命以后,排满很烈,中华民国境内满洲妇女除了因为性命关系,大都改穿汉女衣裙、衣裤,或改穿西式服装,穿着传统长袍者大幅减少。[3]。于俄罗斯生活的满族人则没有受影响,继续穿着传统长袍。满洲国成立后,在满洲国境内的满族人再穿上传统服装。后来满洲国虽然灭亡,原领土归中华民国,政府因为主张五族共和,满人亦逐渐穿回传统服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并没有过多干预国内包括满族以内少数民族的文化。文化大革命期间,满族有否因其族群背景而被批斗,历来说法不一,据满族作家老舍所述,因为写一本叙述满人生活的书《正红旗下》而受迫害,最后被迫自杀。而专研满族史的学者阎崇年说:“北京的故清宗室、王公贵族、军政官员及其后裔等,几乎无例外地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他们被抄家、揪斗、劳改、下放,倍受折磨,无一幸免。”[4][5]包括服饰在内的满族传统文化也受到打压[6],同样称为“旗袍”的传统满式长袍与近代旗袍皆被视为“四旧”,成为镇压的对象。
文革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民族成分恢复政策,不少满族人得以恢复原有民族身份。改革开放后,中国推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制订不少优惠少数民族的政策法规,对更改为少数民族成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满族人亦想恢复传统服饰文化,于是复兴包括长袍在内的满族服装。一些满族学校举办活动让学生穿上满族长袍上课[7]。近年因为清宫剧流行,也有不少非满族人对满族服装产生兴趣,穿上满族长袍[8]。也有满族人在本民族传统节日如颁金节穿上满族长袍。亦有人鼓励满族人给孩子从小穿满服以及于平日多穿满族长袍[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