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道济(日语:源道済/みなもと の みちなり Minamoto no Michinari,?—1019年)是日本平安时代贵族和歌人,出自于光孝源氏,官位是正五位下筑前守兼大宰少贰。和歌方面,他有61首作品收录于敕撰和歌集,初次收录是《拾遗和歌集》,为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
生平
道济之名推测源于张说的字[1],其父根据《尊卑分脉》记载是从五位上能登守源方国,祖父为源信明,《中古歌仙三十六人传》则称是伊豆守源有国。其子根据《尊卑分脉》记载是大宫禅师怀国,旁注为怀圆,《敕撰作者部类》称从五位下大内记源亲范也是道济之子,《尊卑分脉》则指亲范是怀国之子[2]:140-142,两人均为敕撰歌人,分别有三首(新编国歌大观编号504、839和1018)和一首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309)收录于《后拾遗和歌集》[3][4]。
长德4年正月25日(998年2月4日),原为文章生的道济获任命为宫内少丞。长保3年正月30日(1001年2月25日),原为杂色的道济就任为藏人。长保5年正月30日(1003年3月5日),他出任式部少丞,长保6年正月24日(1004年2月17日)升任式部大丞。宽弘3年正月7日(1006年2月7日),他由于省劳而获叙为从五位下,同年正月28日(2月28日)就任为下总权守。长和4年2月18日(1015年3月11日),他获升任为筑前守,并且兼任大宰少贰。同年3月21日(4月12日),他由于修葺楞严院有功而获升至从五位上。宽仁2年7月11日(1018年8月24日),他由于造宫有功而获升至正五位下[注 1][1][2]:140-142。宽仁3年(1019年),道济在刀伊入寇时奉命前往博多津安排船只追击在撤退的刀伊[5],同年在筑前国死去[1]。
文学
作品 | 诗题 |
---|---|
本朝丽藻(5首) | 暮春陪都督大王,游览法兴院,同赋庭花依旧开,应教,以春为韵 水树多佳趣 襌林寺眺望 冬日于云林院西洞,同赋境静少人事 闲居无外事 |
类聚句题抄(7首) | 秋声多在山 秋思在山水 待月望秋山 山晴秋望多 园菊饱霜花 霜树疑春花 水清似晴汉 |
道济总共有5首汉诗收录于《本朝丽藻》,7首收录于《类聚句题抄》[7],均收录于《日本诗纪》,《日本诗纪拾遗》则收录有其在《和汉兼作集》和《别本和汉兼作集》的作品各一首(歌书集成编号262和263),诗题分别是“丹州庆司马月前来会”(和汉兼作集卷七728)和“望海”(别本和汉兼作集493)[6],另有一篇汉诗文《初冬泛大井河咏红叶芦花和歌序》收录于《本朝文粹》(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编号352)[8]。根据《江谈抄》卷五记载,他在汉诗方面以大江以言为师[9]。此外,他在长保3年(1001年)举办的庚申作文会中负责写序,也参与宽弘元年(1004年)于藤原道长邸举办的诗宴[4]。
和歌
敕撰和歌集 | 新编国歌大观编号 |
---|---|
拾遗和歌集 | 461 |
后拾遗和歌集 | 125、126、135、177、255、316、318、341、406、463、484、485、534、535、647、780、794、804、949、992、1059、1200 |
金叶和歌集(二度本) 金叶和歌集(三奏本) |
281 27、32、165、294、412、530[注 2] |
词花和歌集 | 16、77、107、219、296、337 |
千载和歌集 | 552 |
新古今和歌集 | 178、406、447、813、1516 |
续后撰和歌集 | 564 |
续古今和歌集 | 864、1571 |
续拾遗和歌集 | 164 |
玉叶和歌集 | 307、1046、2350 |
续千载和歌集 | 17、241 |
续后拾遗和歌集 | 103、1333 |
风雅和歌集 | 184 |
新千载和歌集 | 739、2295 |
新拾遗和歌集 | 133、183、436、1631 |
新续古今和歌集 | 607、774 |
道济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总共有61首和歌收录于敕撰和歌集[11]。道济的歌风简单易明,也有部分作品基于汉籍而作。交友方面,道济与藤原公任、能因等歌人也有交流,其中能因是其晚辈,同时期的歌人则有大江嘉言。著书方面,根据《和歌色叶》和《后拾遗抄》等文献记载,道济和藤原长能均为《拾遗和歌集》的编者,歌学书《和歌十体》根据《奥义抄》记载也出自道济手笔,此书又名为《道济十体》,其内容与壬生忠岑编撰的《和歌体十种(忠岑十体)》重复。此外,他也有参与长保3年(1001年)10月举行的藤原诠子四十贺屏风歌以及长保5年5月15日(1003年6月17日)的左大臣道长歌合[9][12]。
这首和歌收录于《金叶和歌集》(三奏本)卷第三“秋百十一首”以及《词花和歌集》卷第九“杂上”,新编国歌大观编号分别是165和337,词书是“咏《长恨歌》之心绪[14]”(長恨歌のこころをよめる)[10][注 3],《道济集》的词书是“当时的名人雅士以《长恨歌》为题创作和歌,我也写了十首,此歌歌题为不见玉颜”(長恨歌、当時好士和歌よみしに、十首 不見玉顔)[16]。此和歌是道济根据《长恨歌》中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而作[17]:325。此歌也收录于《新撰朗咏集》、《玄玄集》[18]、《俊赖髓脑》、《奥仪抄》、《宝物集》[13]、《别本和汉兼作集》[19]、《定家八代抄》、《八代集秀逸》、《色叶和难集》和《新百人一首》[20][21]。
首句“おもひかね”的意思是难掩悲伤,用例有收录于《贯之集》中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339[22])。第二句“わかれしのべを”指分别时的荒野,《道济集》中则写作“わかれし人を”,意思是与人分别。第三句“きてみれば”的意思是来到。第四句“あさぢが原に”的意思是长满矮小白茅的原野。末句“あきかぜぞふく”的意思是刮起秋风。整首和歌的修辞上参考自收录于《古今和歌集》中咏人不知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105[10]),也是飞鸟井雅经收录于千五百番歌合中的作品(新编国歌大观编号1683[13])的本歌取[23][17]:325[24]:196-197。
这首和歌收录于《金叶和歌集》(二度本和三奏本)卷第四“冬部和冬部五十四首”,新编国歌大观编号是281和294,词书是“咏雪中鹰狩[14]”(雪中鷹狩をよめる)[10]。此歌的意思是虽然已经湿了,还是一边扫走雀鹰翅膀上的雪一边继续鹰狩。此歌虽然与藤原长能收录于《金叶和歌集》三奏本的作品相争,不过获藤原公任好评,道济为表谢意而向其献上拜舞[17]:78。
首句“ぬれぬれも”的意思是虽然已经湿了。第二句“なほかりゆかん”的意思是仍然去狩猎。第三句“はしたかの”和第四句“うはばのゆきを”的意思是雀鹰翅膀上的雪。末句“うちはらひつつ”的意思是一边扫走[17]:78。此歌也收录于《和歌一字抄》、《俊赖髓脑》、《袋草纸》、《六百番陈状》、《古本说话集》[13]、《金叶和歌集》(初度本)、《别本和汉兼作集》、《题林愚抄》[19]、《定家八代抄》和《八代集秀逸》[20]。
家集
道济的家集是《道济集》,推测是由道济本人编撰[25],和歌大致按年代排序,涵盖其在10世纪末至筑前国时期的作品,没有分类[9],内容以屏风歌和题咏歌为主,也有不少日常生活的赠答歌[12]。版本方面,分别有宫内厅书陵部藏甲本(书架编号150・575)、乙本(谷森本,书架编号351・835)、丙本(御所本,书架编号501・716)、冷泉时雨亭文库藏本、今治市河野美术馆藏本、神宫文库藏本、群书类从本和松浦史料博物馆藏本等等,古笔则名为纸撚切[16][26][27]。
家集的所有版本均以后鸟羽院宸翰慈圆奥书本为祖本[12],各版本的第12首和歌处均仅有词书,第72首也仅有首句,同时缺少第212首的第三句以及第229首的第四句与末句的一部分。除了群书类从本外,所有版本均有勘物,神宫文库藏本、宫内厅书陵部藏乙本和今治市河野美术馆藏本则尚有奥书“校合他本了 以后鸟羽院宸翰道济家集 不违一字书写遂比校毕 奥书慈镇加笔共写之 贞享三丙寅(1686年)岁令月中澣 前内大臣藤花押”[16][26]。
收录歌数方面冷泉家时雨亭文库藏本、宫内厅书陵部藏甲、乙、丙本和今治市河野美术馆藏本均收录有319首和歌。神宫文库藏本和群书类从本收录有312首和歌,与319首版本相比,其第55首的上句与第62首的下句合为一首,两首之间的和歌均缺失。松浦史料博物馆本则收录有309首和歌,相对于319首版本缺少第130首至第139首和歌以及第140首的词书[16][26]。
冷泉家时雨亭文库藏本书写于镰仓时代末期,为长22.9厘米,宽16.5厘米的缀叶装,料纸是楮纸,封面中央上方是写有“道济集”的外题,52页着墨,从开首至第二页正面以定家样书写,与宫内厅书陵部藏甲、乙和丙本的歌序也相同,其中与甲本尤其相似,无论是缺失部分或是改行处等等也一致,反映甲本源于冷泉家时雨亭文库藏本[27]。宫内厅书陵部藏甲本是长24厘米,宽17.5厘米的列帖装,外题和内题均为“道济集”,一面十行,和歌一首两行书写,51页着墨[16][26]。
注解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