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洛伊希滕贝格宫(Palais Leuchtenberg),1853-1933年称为“卢特波德宫”(Luitpold Palais)或“卢特波德王子宫”(Prinz Luitpold Palais)[1],由第一任洛伊希滕贝格公爵欧仁·德·博阿尔内建于19世纪初,是慕尼黑最大的宫殿。它位于音乐厅广场西侧,与音乐厅(Odeon)形成整体,目前巴伐利亚州财政部设于该建筑内。洛伊希滕贝格美术馆曾经设于二楼。
洛伊希滕贝格宫 | |
---|---|
位置 | 慕尼黑路德维希大街 |
坐标 | 48°8′39.28″N 11°34′39.17″E |
建成时间 | 原始1817–1821 重建1963–1967 |
建筑师 | 原作者 Leo von Klenze 新作品 Hans Heid and Franz Simm |
建筑风格 | 新文艺复兴 |
管理者 | 巴伐利亚政府 |
欧仁·德·博阿尔内是路德维希一世的妹夫、拿破仑的继子,委托利奥·冯·克伦泽建造“郊区城市宫殿”。宫殿建于1817-1821年之间,耗资77万南德意志盾(1819年巴伐利亚州全部建筑预算),是该时期最大的宫殿,拥有超过250个房间,包括舞厅、剧院、台球室、画廊和一个小教堂,,还有延伸出去100米的房屋,即今天的多普夫讷枢机大街(Kardinal-Döpfner-Straße)[2]。这是路德维希大街的第一座建筑。克伦泽打算将它作为新大道的基准。他选择了意大利新文艺复兴风格,模仿罗马的法尔内塞宫。他把老鹰放在二楼的窗户上, 就像在拿破仑的宫殿里一样。[2] 他的宫殿拥有三个几乎同样的立面,内部布局可以充分地调整,如果发生路德维希一世强迫博阿尔内离开慕尼黑的情况。[2]它在底楼以上还有两层,每层有11个窗户。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四根多立克柱子的小门廊。音乐厅或舞厅非常之大,长124英尺,宽71英尺,高50英尺。[3]。
在施工阶段,克伦泽还访问了巴黎,学习新开发的卫生厕所。他安装在宫殿,很快就成为慕尼黑几乎所有新建筑的标准。洛伊希滕贝格宫建成后,博阿尔内一家在内居住。
1852年,博阿尔内的遗孀奥古斯塔将宫殿卖给巴伐利亚摄政王卢特波德[4]。直到1933年纳粹夺取权力,它都是由巴伐利亚王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使用。路德维希三世在1868年结婚,这里是他的第一个家。他的儿子鲁普雷希特王储于1869年出生于此,1869年5月20日在宫内小堂受洗[1]。
1918年巴伐利亚君主制结束后,附属建筑被改为商店和车库。[4]1923年,巴伐利亚州议会批准宫殿私有。鲁普雷希特与他的儿子阿尔布雷希特受到掌权的阿道夫·希特勒的挑战,搬到这里的一个小套间,[5]一直住到1939年[1],有时使用接待室举办活动。[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和1945年的空袭严重损害了宫殿。1957年,巴伐利亚自由州收购了建筑废墟,将其拆除。[4]1963–1967年重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