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物理学家(1905-1998)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汪德昭(1905年12月20日—1998年12月28日),男,江苏灌云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水声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德昭 (Ouang Te-Tchao) 汪德昭 | |
---|---|
出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灌云 | 1905年12月20日
逝世 | 1998年12月28日 中国北京 | (93岁)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北京师范大学 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ESPCI) |
知名于 | 朗之万-汪-比卡尔理论(Langevin-Ouang-Biquard theory) 声纳研究 |
奖项 | 于格奖(Prix Hughes) (法国科学院, 1945) 法国声学学会银质奖章 (1980)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92)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Award (1982, 1989) Prize for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1982) 何梁何利基金 in Physics (1997) |
科学生涯 | |
机构 | 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 居里研究所,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论文 | Electrisation des Particules en Suspension dans les Gaz(1940) |
博士导师 | 保罗·朗之万 |
汪德昭早年曾就读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并于1928年毕业,此后留校任教。1934年他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学习法语,次年前往法国巴黎大学郎之万实验室就读,师从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
1940年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后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任副研究员、专任研究员、研究指导主任等职。1945年他因对大气电学的研究获法国科学院于格奖(Prix Hughes)。
1956年汪德昭回到中国,并于次年被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此后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等职,并开始国防水声学的研究。1964年起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文革中年过花甲的汪德昭成了横扫对象,声学研究所曾经三次改变隶属关系。1981年他与学生尚尔昌一同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水声学专著。同年获法国声学学会银质奖章。1983年获巴黎市政府荣誉奖章。1984年起任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86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全国委员会。6月28日,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推举其为荣誉委员[1][2][3]。1991年他获得军官级法国荣誉军团勋章[4]。1998年逝世。
汪德昭之兄汪德耀为知名细胞生物学家,曾任厦门大学校长。其弟汪德熙为核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夫人李惠年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 汪德昭的儿子汪华曾为中国驻法外交官,他于2004年也获得了法国政府颁发的骑士荣誉军团勋章。[7] 汪华之子汪延则是新浪创始人之一、董事长(前首席执行官)。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