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民国四大名校一般指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四所著名高校,即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1]。其中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在民国其他时期也有称之为民国五大名校的。[2]

缘起与背景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五所中国顶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此即民国五大名校名称的来历(抗战时期清华、北大、南开合并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2]

七八月间,各地试卷集中于南京中央大学校园评阅。时有日本飞机到南京轰炸,阅卷工作受到极大的骚扰。特别是参加阅卷工作的教授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负责组织这次评阅试卷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及国立武汉大学的曾昭安等人安排阅卷完的教授们尽快离开南京。8月19日19时前后,日机飞临南京上空,日机的轰炸目标有中央大学图书馆、大礼堂和科学楼,图书馆周围房屋的窗户玻璃全被震碎,礼堂的后墙被炸毁,科学楼没有击中而炸毁了化学实验室,猛烈的轰炸使国立中央大学女生宿舍倒塌。由此拉开了迁校序幕。国难当头,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最后迁至云南昆明,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国立浙江大学迁至贵州遵义,国立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

师资力量

1934年,上述五大名校教授总数如下[3]:中央大学197人(副教授0人),清华大学87人(副教授16人),北京大学56人(副教授11人),浙江大学2人(副教授75人),武汉大学80人(副教授0人)。

复校及其他

1947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发表《争取中国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学应有十年计划,第一个五年先培植起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此五所大学战前已有基础,如集中经济力量,预先充实,必可成为世界有名学府”,且胡适将此建议直接跟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中正提出。[4]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中华民国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以及协和医学院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即今之大学四年级学生)[2][5][6]

社会评价

这些学校学术水平之高,现在看来也叹为观止。如浙江大学被英国学者在《自然》杂志​​上称为“东方剑桥”,就是因为有一批优秀教授做出了一流成果,在极其艰苦的日子里,在《自然》、《科学》等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0余篇高品质文章。1945年至1952年时期毕业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院士的学者最多也出自这几所学校,如中科院院士前五名为清大25人、浙大22人、中大 21人、北大14人、武大12人。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8年中华民国政府遴选了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入选教授最多,名列前四强。

注释

  • 本条目中大学排列的先后顺序不代表任何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