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体效应(又译作母性效应)指生物的表现型不仅由其基因和环境决定,而且会受到其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和表型影响。目前认为,母亲卵子中的mRNA和蛋白质是该效应产生的原因。此外,母亲的环境也会对后代的性别,大小以及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对于后代来说,该效应在其适应环境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适应性的母体效应能够增加后代的适合度。母体效应的研究提出了表型可塑性这一概念,已经成了进化生物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遗传学中的母体效应
195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的果蝇遗传学者艾德‧路易斯(Ed Lewis)开始重建果蝇胚胎的构造。胚胎的一节发育为胸部,长出两只翅膀,三个小节长出六只脚,其他的小节则冒出鬃毛或长出触角。 1986-1990年间纽斯林-沃尔哈德和她的同事发表了一连串开创性的论文,确认了几个 为胚胎头和尾提供信号的因素。现在知道大约八种这样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是由果蝇在卵发育期间所制造,并且不对称的沉积于卵内。这些母体因子(maternal factors)是由母蝇制作并存放。不对称的沉积之所以可能,唯一的因素是因为卵本身是不对称放置在母蝇的身体,因此使母蝇可把这些母体因子的一部分放在卵的头部那端,另一部分放在尾部那端。
专家们发现在家养的金丝雀中,那些含有更多黄雄激素的蛋产生的后代在种群的社会地位更高。同样的现象在另一种鸟类美洲骨顶中也有发现。该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环境母体效应
母亲所处的环境及状态,也会影响子代的表型,而且这一过程与子代的基因型无关。
父体效应
适应性母体效应
如果母体效应所导致的表型变化,增加了子代的适合度,这一类的母体效应称为适应性母体效应。
参见
- Maternal effect dominant embryonic arrest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