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20世纪70年代,在江西省清江县筑卫城[1][2]樊城堆[3][4]等遗址发掘出一种颇具特色的铜石并用至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后来被命名为樊城堆文化。

同类遗存见于新余拾年山遗址三期(第3A层)[5][6],清江(樟树)樊城堆遗址一期(第7─3层)、筑卫城遗址一期(第3层)、龚门山遗址,永丰尹家坪遗址一期(第3层)[7]等,因樊城堆遗址遗存较丰富,更具代表性,所以将这类遗存定名为樊城堆文化。

地理环境

Thumb
樊城堆文化分布图

樊城堆文化遗址分布地域较广阔,主要沿着赣江及其主要支流的两侧分布。拾年山、樊城堆、筑卫城等遗址同处于丘陵与狭窄的河谷冲积平原相间区域内的山岗台地上(图一)。几处遗址均处在区域内地理位置较高的地方,周边低处为水田,比较适合稻作生产,遗址所处台地适合当地人群定居、生活。赣中平原有很大的盐矿,对此,《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里有提及[8]。矿区位于现今新余——丰城中生代断陷盆地的中南侧,系第三纪湖泊相沉积型矿床。矿体长18公里,宽9公里,分布面积达133平方公里,矿蕴藏的深度不一致,部分很浅,有利于开采 。此外,赣江中游水系是良好的交通网络,便利于贸易的发展。

文化的年代与特征

Thumb
樊城堆文化盘形鼎和有棱座豆

樊城堆遗址没有碳十四测年数据,仅筑卫城遗址和拾年山遗址有几组碳十四数据;其之前拾年山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5200~4300年左右;其之后的吴城文化年代为距今3700~3000年[9][10],据此可推知樊成堆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300~3700年左右。[10]

该地区在拾年山文化时期,其生活空间的背景为作猎民的人群下山,开始定居生活并试种稻。在拾年山文化的相关遗址发现有房址,并且发现有稻秆和谷壳痕迹。樊城堆文化从拾年山文化继承稻作、房屋结构以及长方形竖穴土坑烧壁墓葬。本地区流行的土坑烧壁墓的葬法也是该地较为独特的丧葬方式,反映出当地人群的丧葬信仰观念可能受火的影响较大。拾年山文化和樊城堆文化的墓葬里基本上没有留下人骨,但经过详细比较,学界普遍认为原来墓葬的头向为向西;另外,从墓圹的尺寸推论,这两种文化均保留有南方山地猎民的肢解葬法[10][11]

拾年山与樊城堆两个文化各方面都非常接近,但拾年山文化发展为樊城堆文化的关键指标有二:人口迅速发展而出现很多遗址,全面开拓赣中平原;大量出现盘形鼎和有棱座豆(图二)。该文化中常见的盘形鼎,多为夹砂陶,有几位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当地晒盐的工具。樊城堆文化取代拾年山文化的重点可能在于赣中先民发现盐矿,开始开采并发展盐业贸易。樊城堆文化发现几座瓮棺葬可能是因为该地与石家河文化人群有密切联系,这种葬法明显属于石家河人的习俗,所外地来到此地的石家河人留下的。贸易的发展使赣中地区在樊城堆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吴城国家文明,学界认为该文明是商周时期势力强大的虎国。[12][10][13][14]

Remove ads

社会状况和历史意义

樊城堆文化所处区域从拾年山时期仍以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为主,辅以稻作,从这种生计基础开始发展。从拾年山时期猎民下山从事稻作,到樊城堆文化时期全部开拓赣中地区。 樊城堆文化由拾年文化发展而来,可能是因为发现盐矿,所以获得很重要的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充分利用其资源和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后来形成吴城国家文明。[12][10][13]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