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兰福建话

印尼棉蘭的福建話分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棉兰福建话,又称棉兰闽南语,是一种在印尼棉兰使用的福建话域外变体。这种语言是由早期福建漳州移民到棉兰带到这里的,为棉兰以及北苏门答腊省周边城市的通用语。雅加达等地的一些棉兰华人移民社群也讲这种语言。棉兰福建话是漳州腔的一个方言,以海澄方言为基础,有大量借用了潮州话马来语以及印尼语的用词。

事实速览 棉兰福建话, 母语国家和地区 ...
棉兰福建话
Mî-lân Hok-kiàn-ōa
母语国家和地区 印度尼西亚
区域棉兰先达基萨兰英语Kisaran兰兰陶普拉怕英语Rantau Prapat直明丁宜丹戎巴来民礼雅加达北苏门答腊爪哇的其他城市以及印尼其他华人聚居的地区。
母语使用人数
800,000~1,000,000
语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管理机构
语言代码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nan
关闭

它主要是口语方言:包括棉兰福建话在内的福建话传统上是口头传承的,很少以福建话白话文转录。此外,印尼新秩序时期也实施戒严,压制和禁止在公共场合展示汉字中华文化。然而,随着社群媒体的兴起,棉兰福建话经常被转录成印尼语正字法英语Indonesian orthography,完全忽略了声调标记。

棉兰福建话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使用的其他闽南语方言相比,棉兰福建话相对容易理解。但跟槟城福建话这两者惊人的相似,如果棉兰福建话使用者在谈话中没有大量混用日里马来语方言和印尼语借词,可能很难区分两者。

历史

从语言学上来说,棉兰福建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槟城福建话及其吉打汉方言根。早期华人在棉兰的活动可以在Kampai岛和 Kota China找到。 1823 年,约翰·安德森被派往苏门答腊东海岸执行外交任务时,他描述说,在日里的地方,华人非常少,而在亚沙汉县,则有大约 50 到 100 名华人。当时,苏门答腊东海岸与槟城和马六甲之间的贸易已经非常发达。

日里崛起为主要的烟草出口商,吸引了大量来自槟城的华人苦力(契约劳工)。到了1890年,东苏门答腊的华人苦力人数已增加至53,806人。槟城在日里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槟城精英峇峇娘惹和五大公司的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谢自友(1841-1931)是谢公司的创办人之一,出生于东苏门答腊(今北苏门答腊省)冷吉县邱朝仲 (1840-1916) 是辜礼欢 (槟城第一任华人甲必丹) 的外曾孙,邱悦成 (邱公司创办人) 的孙子。他曾担任亚沙汉县华人上尉达 26 年。槟城著名的张弼士与棉兰的甲必丹华人张耀轩张爵轩英语Tjong Yong Hian也有亲戚关系,他们三人垄断了东苏门答腊的主要商品。槟城和棉兰之间的文化联系不仅限于距离。人们甚至可以在崇拜拿督等仪式和互相分享的娘惹菜肴中发现很强的相似之处。

罗素琼斯(Russell Jones)在他的文章《漳州福建人是南洋真正的先驱者》中,努力证实漳州人早期的存在,不仅在槟城,而且还在马六甲、巴达维亚和群岛的其他地方。此外,马来借词(batu、mana、binatang、tapi)、“福建化”的马来语术语(lokun、sukak)以及已成为棉兰福建话词汇标准的槟城福建话中的吉打汉方言(gatai)惊人的相似性,证明了其血统。

棉兰福建话也跟槟城福建话一样受到潮州话的显著影响,因为烟草繁荣时期潮州苦力占据了主导地位。日本侵华东苏门答腊革命苏哈托新政权等事件割裂了两座城市之间的两岸文化亲缘关系。此后,两种方言逐渐分化和发展,槟城福建话变得更加英语化和华语化,而棉兰福建话则变得更加印尼化。

参阅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