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1月14日) |
梵呗随着汉传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朝鲜字称범패/梵唄(Beompae)。在日本,“呗”字甚至有歌唱、歌曲的意思。
梵呗主要有三种用途。首先是讲经仪式,通常行于讲经前后;其次是六时行道,即寺院每日作朝暮课诵之用;最后就是经忏法会,譬如“观音菩萨圣诞”、“梁皇宝忏”、“水陆法会”等等。[4]
据《长阿含经》记载,梵呗必须具有五种特性:“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彻。四、其音深满。五、周遍远闻。”梵呗本身就是宗教性的,因此,虽然比丘按戒律要求不应观听或参与歌舞伎乐然而,佛陀却宣扬“呗”有五种利益,包括“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可见“梵呗”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含藏不同的意义[5]。
一般而言,课诵本并不提供旋律的标示,因此念诵经文就没有绝对既定的旋律,而只是有个大概的模式,在汉地、藏地均有不同的模式。在近现代,印光大师教导了十念法,并为谱了多首梵呗曲如《绕佛调》[6],改良了汉地梵呗的模式。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来自印度的僧人到中国都以翻译经典为主,传授梵呗却并不多。根据《高僧传》卷十三的记载:“自大教东流,乃译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语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音无授。”[7]
相传汉地出现梵呗的滥觞[8],源于三国时期魏国的陈思王曹植,一日在游鱼山(今山东省东阿境内)时,忽闻空中有梵乐咏赞,动听清雅,曹植受到感应,回府摹写出音律,写出汉地第一段梵呗。故有鱼山呗的公案。[9]
齐梁时,南方佛教兴盛,金陵文宣王萧子良于永明七年(489年)召集京师善声乐音律的沙门于一处,研讨并创作佛呗赞乐,从此确立了以哀婉为主要特征的“南方梵呗”风格。到了梁武帝时,武帝更利用裁定梁朝雅乐的机会,大量引入梵乐与商周以来之中华传统音乐相融合,促成了梵呗的“中国化”转型。此后梵呗顺其自然称为宫廷雅乐。公元6世纪,中国南朝僧人慧皎在其著作《高僧传》中记载:“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10]这说明在6世纪之前,中国佛教寺院内已经流行“呗唱”。由于朝廷的重视和推广,不仅在佛寺流行,甚至在民间也流行起来。[11]
宋、元以后,梵呗及梵乐(佛教音乐)已有了明显的分化,全面走向通俗化,影响了当时的世俗音乐的发展如宋词、元曲的词、曲牌,当时的词牌中的《菩萨蛮》、曲牌中的《双调五供养》,乃至七弦琴乐中的《普庵咒》等,皆是明显的例子。俟明朝,梵呗梵乐已更加明显地分化为佛教乐曲金和传统梵呗两部分,佛教音乐流俗,和俗乐相互吸收已成为非常明显的事实。明成祖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之多,通令全国僧人习唱,其中就有大量当时流行的南北民歌在内[11]。
由此可见,梵呗梵乐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国时期的草创与独创,南北朝时期有选择性地融合,唐、宋时期的定型、繁盛与对外发挥影响力,元、明、清以来的极度通俗化[11]。
在唐代之前产生的呗唱作品有《如来呗》(《如来梵》)、《云何呗》(《云何梵》)、《处世呗》,及《赞佛偈》等。唱词都出自佛经。
在现代中国,梵音发展出多种流派风格,如西南一带的上江腔梵呗,在成都文殊院、重庆华严寺仍有传承。而在台湾,梵呗的风格主要可以分“鼓山调”及“海潮音”两种。
早期到台湾的僧人多半来自中国福建鼓山涌泉寺,因此他们唱诵的调称为“鼓山调”。除“鼓山调”外,目前台湾梵呗的另一种唱腔为“海潮音”。它是1949年跟随从大陆浙江省及江苏省的僧人带入台湾,因此,于1949年之前已经在台湾流传的梵呗曲调可以泛称为“鼓山调”,亦称为“本省调”。海潮音则称为“外省调”。
“鼓山调”大致上的速度较快,骨干音加花比较多,而“海潮音”速度较为舒缓平稳,旋律比较简单。所以,若令法会气氛热闹,就使用“鼓山调”,但若需要庄严摄心的气氛,则可使用“海潮音”[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