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哲学家(1893-1988)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北京人。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故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祖上系元世祖六子忽哥赤[1]。其母张滢出云南大理喜洲张耀曾家族。
父亲梁巨川在清代光绪年间曾任内阁中书。1906年起梁氏肄业于顺天中学堂,1911年毕业。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
1912年,任京津同盟会刊物《民国报》编辑及记者,开始以“漱溟”作笔名。1916年,任中华民国司法部机要秘书(司法总长张耀曾系梁漱溟舅父)。在上海《东方杂志》上连载《究元决疑论》。
1917年至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习,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毛泽东。1921年,写成《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学术界公认为中国现代思想史重要著作。同年,偕友人筹办曲阜大学。1921年11月13日和军界好友伍庸伯的妻妹黄靖贤成亲,两人在婚后育有二子。
1928年至1929年,任广雅书院(现广东广雅中学前身)校长。提出“乡治”主张。1929年在北平接办《村治月刊》,同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河南村治学院,任教务长。
1931年,在韩复榘支持下,与梁仲华等人在山东邹平县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乡村建设》。1933年7月,召开乡村工作讨论会,推选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章元善、江恒源、许士廉六人为主席团,至此乡村建设派正式形成。该派的目的是实行“乡治”。1935年8月20日发妻黄靖贤因难产去世,年仅42岁。梁漱溟哀悼亡妻,写了一首白话诗纪念:“我和她结婚十多年,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现在她死了,死了也好,处在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她死了,使我可以更多一些时间思索,更多一些时间工作。”
1937年,日本侵华,奔走各地,商议抗战的问题和防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是年8月,于国防最高参议会上和周恩来第一次见面[2]。1938年,第一次访问延安,见到毛泽东。1939年,蒋介石特委任其为军事委员会特派员,2月1日离开重庆,10月22日返回。
为推动团结抗战,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2]。1941年,该会改名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常务委员,并前往香港,创办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并任社长。1944年1月,梁漱溟和桂林教员陈淑芬经热恋半年后结婚,并在友人的家里举行婚礼。这场传统婚礼由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主持。陈淑芬长得漂亮,也会打扮,但因为脾气大,婚后两人时常为一些琐事发生摩擦,甚而在公开场合不大讲礼仪,令梁漱溟尴尬。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仍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1946年,任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第二次访问延安,见到毛泽东。1946年10月,因提交不同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第三方“折中方案”,引起中共和民盟内部不满,辞去同盟秘书长的职务,并退出中国民主同盟[3],专注于讲学和著述。
1950年至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1953年9月,应邀在政协常委会上就过渡时期总路线向中共反映农民问题。随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受到毛泽东当众点名批判,认为他反对总路线[4]。
1955年5月起,由冯友兰带头,对其文化、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开展全面公开批判,为时半年。当时被批的,还有梁思成(被与梁漱溟合称为“二梁”),以及胡风和胡适(被称为“二胡”)。
1988年6月23日,病逝于北京市协和医院。逝后,冯友兰为其撰挽联道:“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5]根据梁漱溟生前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小黄山,目前是滨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部分骨灰归葬原籍广西桂林市穿山公园明月峰下,墓地现为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
梁漱溟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晚年,他曾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划分为三个阶段:西方功利主义,佛学和儒学。《究元决疑论》为其早年研究佛学的成果之一,其后他关于唯识的研究在论著《唯识述义》中有了更加详细和有力的论述。在被蔡元培先生聘请为北大哲学教授之后,基于当时北大作为中国各种文化和思潮的论战中心,他开始发起了以东方学和儒学为主的研究,以回应当时由胡适所领导的新文化对传统思想之批判。他透过审视东西文化的发展和局限,重新评价儒家思想,影响了同期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成果在当时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而这本论著也成了现代新儒学的先驱。
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运动进行。1974年9月23日,批判会告一段落,主持人问梁漱溟的感想,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释,他答曰: [6]
“ | 我认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轻易去相信别的什么。别的人可能对我有启发,但也还只是启发我的理性。归根究柢,我还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动。因为一定要我说话,再三问我,我才说了‘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老话。吐了出来,是受压力的人说的话,不是在得势的人说的话。‘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著只是坚信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 ” |
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时,94岁的梁漱溟第一个出席发言,他说:[7][来源可靠?]
“ | 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一个人有今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和尚!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