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凯衡(1985年—)为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社团法人国际技能发展协会第一届理事,现专注于经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福利国家等领域研究。
林凯衡生于1985年,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学、硕、博士毕业。硕士毕业后,进入国会任职立法委员助理工作一年,之后返校继续攻读社会所博士班。2020年,以“台湾战后技能工人的政治经济起源”论文获得孙运璿学术奖的博士培育奖学金[1]。目前为中研院博士后研究。
林凯衡于2010年开始投入研究生劳动权运动,致力于组织台大校内研究生成立和组织工会。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工会秘书长、理事,活跃于研究生劳动权运动。
2013年,台大校方因主张研究生助理与校方无雇佣关系(与劳委会之认定相反),故向劳委会提起诉愿。11月7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决台大败诉 [2]。同月8日9时,林凯衡为庆祝台大败诉,在台大行政大楼前的傅钟广场发放150份鸡排 [3] 。
2014年5月,林凯衡于劳动节游行时,表示“研究生30年前就领3000块,至今却还只领3000块”,呼吁政府重视研究生劳动权益,善待人才 [4]。
目前为社团法人台湾劳动者协会理事长[5]。
太阳花学运期间,2014年4月1日,林凯衡与其他台大、东吴的研究生自发性串联前往监察院陈情,因警方强制驱离占领行政院的民众,要求监委弹劾当时的行政院长江宜桦与警政署长王卓钧。对此事,林凯衡表示:“当天警方强制驱离民众与学生,到现在没人负起法律责任,但这场驱离行动违反了比例原则,民众并没有使用暴力,警方为何要强制驱离?”[6]
林凯衡于2014年12月3日宣布报名台北市政府劳动局局长备选人选。他主张以下三点 [7]:
林凯衡认为“即使政府权力再大,劳检员再多,不一定可遏止违法行为。”光仰赖政府监督是不够的,所以他希望增加工会组织,并强化其能力,防止让劳方总落入劳、资、官三方中,比较弱势的地位。[8]
林凯衡通过第一阶段45选23后,于同年12月8日进入第二阶段23选10的名单,于同月10日参与政见发表会时,谦虚地表示有许多资历胜过自己的前辈未通过遴选,而呼吁遴选委员会加办额外的政见发表会,让这23人的理念也能公开被检视。最后由赖香伶出线。[9]
日期 | 书名 | 出版社 | 共同作者 |
---|---|---|---|
2015年7月20日 | 《高教崩坏:市场化、官僚化、与少子女化的危机》 | 【群学出版】 ISBN 9789866525926 | 戴伯芬(主编)/林宗弘、吴燕秋、陈思仁、林凯衡、挥麈子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