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铁木瓜溪避溢桥是位于中华民国(台湾)花莲县木瓜溪支流上的一座铁路桥梁,连接花莲县吉安乡吉安车站与寿丰乡志学车站,于1987年重建新桥。
沿革
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殖民当局临时台湾铁道队山根武亮等人于1897年1月曾踏勘横断铁路及东台湾花莲港地方铁路路线[1]:94,而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也在1907年1月率铁道部长长谷川谨介、技师铃木善八等人由花莲港沿璞石阁(今玉里)至卑南(今台东)巡视勘查[2]:7,之后由铁道部于1910年2月1日开始建设花莲港(今花莲铁道文化园区)至璞石阁(今玉里)间轻便铁路,采用762mm轨距[2]:30[a],行经木瓜溪支流处架设木瓜溪第一避溢桥与第二避溢桥。同年12月16日,包含木瓜溪避溢桥在内的花莲港~鲤鱼尾路段开通营运[2]:110[b]。
木瓜溪第一避溢桥与第二避溢桥于1910年2月1日开工,两桥均为3孔钢钣梁桥,每孔跨度40呎,桥长129呎(约39.3米),在外国制钢梁尚未运达前,先架设临时桥,以利该年12月花莲港~鲤鱼尾段营运[2]:35。隔年(1911年)8月15日,本桥竣工。4年后的1915年3月31日,两桥都增加跨度40呎桥孔1孔[2]:37。
由于木瓜溪上游河道不稳定,主流改道时即直冲第一、第二避溢桥,因此第二避溢桥曾遭受严重灾害,日治时期曾扩建至14孔,后又慢慢拆除至仅剩7孔[4]。
二战后1978年7月1日起,台铁局进行东线铁路拓宽工程,将台东线铁路由原来的762mm轨距拓宽为1067mm,鉴于木瓜溪河道多年来已较为稳定,因此拓宽时配合河道水流,于木瓜溪支流分别架设第一、第二避溢桥,以结省工程费。第一避溢桥设计为4孔跨度4.95米连续版梁桥,形态类似箱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基底止于河床面,稳定性差;而第二避溢桥则为3孔跨度13.5米钢筋混凝土丁字梁桥。
东线铁路拓宽工程于1982年6月27日竣工通车[5](但舞鹤~三民间自强隧道前后路段除外),两座避溢桥铺设1067mm轨距铁轨。由于通车后行车密度及速度提高、列车载重与牵引力增加,再加上河床因多次山洪暴发、河道明显改变,故桥梁通车后不久,第二避溢桥南端路基即于同年7月29日遭冲失60米,第一避溢桥也同时达到满水位,两侧桥台翼墙损坏,复又以桥梁高度不足、通水容量不够,致使桥梁稳定性日差,已达危及行车安全程度,因此台铁局于1980年代后半期,将木瓜溪第一与第二避溢桥纳入“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计划重建[6]。
重建
本桥重建于原本木瓜溪第一与第二避溢桥的下游侧(东侧)16米处,合并扩建为今天的木瓜溪避溢桥,计17孔桥孔,全长340米,桥位提高2.22米,但桥位提高后,北端纵坡超过台铁最大坡度限制(15‰),所以将本桥北端不远处的干城车站[c]站场一并改建抬高1.6米[d]。
重建的新桥上部结构为上承式简支预力箱型梁桥,跨径20米,桥面总宽5.4米。下部结构为单柱悬臂式桥墩,基础为长15米、半径5米之圆形开口沉箱,1986年1月18日开工,1987年1月16日完工。新桥竣工后接着办理干城车站站场提高工程,原本计划待干城站北方地下道开工后18月才启用新桥,但缓不济急,为了早日解除台风季对旧桥的威胁,台铁局提前在1989年6月29日自干城站内以原第3股道拨接新桥通车[4],新避溢桥自该日起使用至今。
近况
注释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