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日本帝国于1910年(明治43年)8月22日与大韩帝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并于29日公布条约吞并韩国[1],同日将其改称为朝鲜[2],并设朝鲜总督府以统治之[3],直至日本于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宣布接受要求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4][5]。朝鲜日治时期(日帝强占期)行政区划为十三道制,道又分为府、郡、岛[6],下一级为面、邑[7]。朝鲜总督府在朝鲜实行了一系列改造,大规模府郡面统废合,并引入了有限的地方自治[8]。
1896年,朝鲜王朝公布《地方制度官制改正件》,将全国行政区划由二十三府制改为十三道制,这13个道分别为京畿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罗北道、全罗南道、庆尚北道、庆尚南道、黄海道、平安南道、平安北道、江原道、咸镜南道、咸镜北道,各道行政首长为观察使[9]。
1910年(明治43年),日韩合并,朝鲜总督府成立,同年敕令第357号《朝鲜总督府地方官官制》将全朝鲜分为13个道,数目及名称与日韩合并前相同,各道行政首长为敕任的长官[10]。1919年(大正8年)敕令第391号《朝鲜总督府地方官官制中改正》将长官改称知事[11]。1930年(昭和5年)12月1日制令第15号《道制》公布,1933年(昭和8年)4月1日施行,新设道为地方公共团体。设道评议会(三分之二由制限选举选出,三分之一由道知事任命),引入一定的地方自治机能[8]。
朝鲜总督府成立时,朝鲜的13个道分为12个府与317个郡,这些府郡又分为4322个面[7]。1914年(大正3年)3月,朝鲜总督府实行府郡面统废合,府仍有12个,郡减至220个,面减至2491个[7]。1930年(昭和5年)新设邑[12]。截至1944年(昭和19年)6月,朝鲜分13道、21府218郡2岛、122邑2202面[13]。1944年(昭和19年)12月,增设兴南府[14]。
本章节列表的面积、人口、人口密度以朝鲜总督府《昭和十年朝鲜国势调查报告》(1935年)为准,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保留小数点后2位),人口单位为人,人口密度单位为人/平方公里(保留整数)[15];府、郡、岛数与地图为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时的状况。
名称 | 面积 | 人口 | 人口密度 | 府 | 郡 | 岛 | 首府 | 道厅舍图片 | 地图 |
---|---|---|---|---|---|---|---|---|---|
京畿道 | 12,814.34 | 2,451,691 | 191 | 3 | 20 | 0 | 京城 | ||
忠清北道 | 7,418.38 | 959,490 | 129 | 0 | 10 | 0 | 清州 | ||
忠清南道 | 8,106.48 | 1,526,825 | 188 | 1 | 14 | 0 | 大田 | ||
全罗北道 | 8,553.27 | 1,607,236 | 188 | 2 | 14 | 0 | 全州 | ||
全罗南道 | 13,887.37 | 2,508,346 | 181 | 2 | 21 | 1 | 光州 | ||
庆尚北道 | 18,988.82 | 2,563,251 | 135 | 1 | 22 | 1 | 大邱 | ||
庆尚南道 | 12,304.58 | 2,248,228 | 183 | 3 | 19 | 0 | 釜山 | ||
江原道 | 26,263.12 | 1,605,274 | 61 | 1 | 21 | 0 | 春川 | ||
黄海道 | 16,737.66 | 1,674,214 | 100 | 1 | 17 | 0 | 海州 | ||
平安南道 | 14,925.28 | 1,469,631 | 98 | 2 | 14 | 0 | 平壤 | ||
平安北道 | 28,444.50 | 1,710,352 | 60 | 1 | 19 | 0 | 新义州 | ||
咸镜南道 | 31,978.47 | 1,721,676 | 54 | 2 | 16 | 0 | 咸兴 | ||
咸镜北道 | 20,346.77 | 852,824 | 42 | 3 | 11 | 0 | 清津 | ||
朝鲜 | 220,769.04 | 22,899,038 | 104 | 22 | 218 | 2 | 京城 |
府相当于日本内地的市,长官称府尹。1913年(大正2年)10月30日制令第7号《府制》公布,1914年(大正3年)4月1日施行,设府为地方公共团体[16]。
引入府制时的12府:
后来施行府制的都市:
1915年(大正4年)5月敕令第66号《地方官官制中改正》设岛,长官称岛司。岛司兼任警察署长,有发“岛令”的权力。岛制废济州郡与郁陵郡,置济州岛与郁陵岛[7]。
面相当于日本内地的村,长官称面长[7]。1917年(大正6年)10月面制施行,设面为地方公共团体。1930年(昭和5年)12月制令第12号大改正后成为邑面制,1931年(昭和6年)4月1日施行[12]。
邑相当于日本内地的町,长官称邑长[7]。应邑面制施行,1931年(昭和6年)4月新设邑[12],当年有49邑[17]。
1930年(昭和5年)邑面制施行时,邑面有一定的地方自治机能。邑会是邑的决议机关,面协议会是面的咨询机关,由制限选举选出议员[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