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于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三次入侵孙吴,起因是孙吴君主孙权以诸侯名义对魏称藩,曹丕要求孙权将长子孙登作为人质送往魏廷但遭到拒绝,因此于222-223年发起进攻,但濡须、洞口两战都被孙权军大败,攻打江陵也不克,曹丕宣告下令总撤退。孙权割裂与曹魏的臣属同盟关系,与蜀汉恢复结盟,于是曹丕在224年-225年发兵广陵以伐吴,但是无功而返。
背景
刘备自立为帝伐吴,孙权为了避免同时进行两线战争,故此利用外交策略承认曹丕受禅于汉的政权,继续以诸侯身份藩属,但并没有投降。孙权被曹丕封为吴王,而夷陵之战激战中,魏臣曾劝曹丕偷袭孙权领地,这样孙权必败。曹丕认为对方称藩,如果偷袭对方这样不合礼数所以拒绝。孙权在没有曹魏侵扰的情况下打败刘备,战争结束,曹丕以孙权背叛为名、打算从孙权处获利,于是派曹休率军偷袭孙权领地的历阳和芜湖,又恢复曹孙在居巢边界的驻军,但遭到全琮和周泰反击,两军互有杀伤。孙权为了处理战后状况蓄意对曹丕谦卑上书,而另一方与蜀汉有恢复联盟的举动。
在一次意图改善和孙氏关系的尝试中,曹丕要求将孙权长子孙登送到洛阳为人质。但孙权知道他的本意所以拒绝,后来对曹丕谦卑称儿子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难舍,一旦离乡会水土不服。之后,曹丕再次令孙权送儿子来当人质,孙权依然拒绝,曹丕恼羞成怒认为孙权没有诚意而指他背叛,命曹仁、曹休、曹真各率领十万余人三路出发伐吴,自己则坐镇宛城。孙权当时要处理山越问题,所以写书信诱骗曹丕说会送儿子,曹丕信以为真全军进行待命,而孙权暗中已经部署朱桓、吕范、朱然三路大军应对魏军。十月,曹丕眼看孙权没有送儿子来,于是发难进军。侍中刘晔认为东吴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仓卒进攻,但曹丕不听。孙权一直玩弄曹丕达到自己目的,随即正式与魏国开战,并弃用曹魏黄初年号,自建年号黄武。
交战
222年秋十月,魏国征东大将军曹休指挥张辽、臧霸、贾逵等率各州郡二十余军的兵力沿资江而下进军历阳洞浦,孙权命建威将军领丹杨太守吕范指挥庐江太守徐盛、偏将军全琮、扬威将军孙韶等人率领五军的兵力前往洞浦战线,并迁前将军。吕范出师不利,前往途中水面遭遇大风,有的军队还被吹到敌岸之上,曹休、张辽、臧霸、兖州刺史王凌等乘机进攻吕范,吕范军战死及溺死者有数千人,[3]而吕范与曹休们交战的时候,定武中郎将孙仁违反军令私自把吕范的军需物资烧毁,因此吕范无法重整军力,于是引军退守江南,把孙仁交给孙权处置[4]。曹休派臧霸袭击徐陵郡有数千杀获,吴将贺齐最后到达战场支援,所以没有遭到任何损失,吴军残余军力依赖贺齐这支军力才得以维持战线,曹休等人对贺齐的军备仪容非常忌惮。曹休命镇东将军臧霸追击敌人,徐盛和全琮收拾残兵众部,召集余下的士兵进行反击,臧霸遭到反击受到大败,其麾下的青徐州将军尹礼被全琮与徐盛枭首,同时被杀获几百人。曹仁退军后,洞口吴军各部乘着徐盛和全琮的胜利,立刻击破曹休、张辽等人,魏军败退,下令全军撤退[5],战斗在223年晚春结束。[1][2][6][7][8][9][10][11][12][13]
臧霸虽然名义上早已经归顺曹操,但作为地方豪强事实上处于半独立状态。曹丕借此战征臧霸为执金吾,解除他的兵权。
222年,魏上军大将军曹真率领十万余人,督左将军张郃、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攻打荆州治所江陵。魏帝曹丕也亲临宛城以助声势。223年正月,张郃败吴将孙盛援军,《魏略》声称溺死有数千人[14],张郃于是夺据江陵中洲。曹真和夏侯尚攻破孙权领地牛渚屯,大军全数包围江陵。吴左将军诸葛瑾率援军到,被夏侯尚击退。江陵吴军在征北将军朱然统领下,多得病,能战者只有五千人。但朱然面对曹真长达六个月的攻势无惧色,反而激励将士,乘隙攻破魏两屯。夏侯尚想乘船入渚中安营搭设浮桥,议论此事的多以为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却认为此举犯兵家大忌,魏军精锐将处险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涨,夏侯尚军就自身难保了。正值魏军又为瘟疫所苦,于是曹丕命诸军撤退。收到命令的夏侯尚赶紧撤出渚,在吴人攻击下,魏军勉强得脱。赶来援救的吴平北将军潘璋已制作荻筏,计划点上火顺流而下,烧毁夏侯尚浮桥,因夏侯尚退军,也就没有实行。诸葛瑾攻曹真浮桥,曹真等退走。十天后江水果然大涨,曹丕叹服董昭审慎。朱然统率寡兵在内忧外患坚守江陵长达半年的大规模围攻,战后其名声威震魏国[1][2][6][7][8][15][16][17]。
《建康实录》载陆逊也奉命渡江抵抗魏军,但没有参与战争。《三国志》没有记载陆逊参战。《曹真碑》碑文中记录曹真“□(阙字)冬霜于陆议、奋雷霆于朱然”,似指曹真曾与陆逊交战,但没有说什么时候。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认为陆逊当时继续留守夷陵以防刘备再次来袭,故没有参与江陵作战。曾随陆逊参与夷陵之战的蒋壹则被《三国志》明文记载在江陵作战期间阵亡。
清朝谢锺英、王先谦、卢弼等学者根据诸葛亮说“孙权不能越江”及孙权曾攻打新市、安陆等地,及位于江陵和襄阳之间原为孙权控制的临沮、旍阳两县后来被纳入曹魏的襄阳郡,认为曹魏在江陵作战期间占领了沔北的安陆、新市、云杜、竟陵诸县和临沮、旍阳两县[19]。宋杰《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认为被曹魏攻陷的还包括石阳、邾。《元和郡县图志》则记载安陆在此战前后本就是魏地[20]。且其他记载显示竟陵位于江南岸[21],直到晋灭吴才失守。[22]
第三次入侵为居巢水域的濡须口,223年正式开战,魏大司马曹仁因而率步骑数万攻濡须。曹仁扬言攻打羡溪,诱吴濡须督朱桓分兵相救,再派大军径奔濡须,真正攻打羡溪的其实是散骑常侍蒋济。朱桓还没追回派往羡溪的军队,曹仁已经杀到。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诸将害怕,但朱桓却自认为用兵胜过曹仁。朱桓偃旗息鼓,示弱诱曹仁来攻。曹仁派儿子曹泰攻濡须城,将军常雕、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蒋济认为不可进攻中洲上流,但是曹仁不听,亲率万人留在橐皋为曹泰等人后援。朱桓派别将击常雕,亲自拒曹泰,曹泰被烧营而退,而常雕被斩杀,生擒王双,魏军溺死及被杀者千余人。[1][2][6][7][8][15]
曹仁军大败,最终魏军在223年三月全部撤出。
先前吴戏口守将晋宗叛投魏,被任命为魏在长江以北的蕲春太守。在三路大战期间,数次侵扰吴境,之后打算袭击安乐给魏国表示忠诚。孙权对晋宗非常愤恨,223年六月,命吴后将军贺齐攻之,虽然天气极热不利行军,但贺齐等成功攻破蕲春,生擒了晋宗。[2][10][13]
曹丕两幸广陵
黄初五年八月(已是224年9月),曹丕治水军,九月(10月)至广陵。吴人害怕,在徐盛(已迁为安东将军)建议下沿江从石头城到江乘一路设疑城,一晚上就完成了。曹丕隔江望见,认为东吴有人才,未可图,魏军也感到忌惮,于是退军。
次年八月(9月尾),曹丕再出舟师,十月(11月尾)行幸广陵故城阅兵,士兵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和建业(今江苏南京)隔长江相对,并由前将军满宠挫败东吴的顺风火攻。[18]但孙权严守,加之冬季天气大寒,结了冰,船不能入江,因此曹丕迎战孙权取胜的希望渺茫。他见自己的军队难以逾越障碍,叹气,下令撤军。孙韶派部将高寿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袭曹丕,曹丕大惊,结果遭吴军打败而败走寿春,高寿获其副车、羽盖而还。[1][2][8][10]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