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湾闽南传统工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春仔花也称缠花、绣线花等,是指用手工缠绕方式制作的一项民间工艺,可以做成花朵或其他造型,常在婚嫁时使用插于发髻,是台湾闽南传统技艺之一[1]。闽南族群称春仔花,在客家族群也有类似的工艺称为缠花,是台湾北部地区客家人特有的技艺,除发饰用途外,更多是做为其他的装饰[2]。春仔花属于中华民国无形文化资产中,传统艺术类的文化资产[3],也是宜兰县的传统艺术文化资产。
春仔花(缠花)结合了剪纸、编织和刺绣等工艺技术,发展起源并无相关的官方史料记载,只能从民俗文化相关研究与耆老与的口述、相关地方志找到资料。台湾的春仔花(缠花)工艺约在英领时期(1885-1894年),随中国移民流传来台,其发展依附于岁时节庆与民间信仰之传统习俗,1970年代以后,随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传统民俗趋于淡薄,缠花工艺也逐日式微[4]。春仔花的名称记载于《台南市志》:“头发饰物则有:顶股针、 金匙仔针…、春仔花、菊仔花、绣线花、绸春花…”与《台北市志》:“造花系用红绸或绣线织制,称春仔花、绣线花、绸春花等”中,属于地区性的民间工艺。[5][6][7]
“春仔花”一般用于婚嫁吉庆场合,其表现形式有发簪、供花、胸花、吊坠、灯饰及童帽缀饰等。通常为3公分见方大小的红花,妇女将之配戴于发髻以示吉祥;传统婚礼中,不同的身份会配戴不同样式的花朵,常见的有百合花、石榴、龟、鹿等基本样式[8]。
春仔花又因各地风俗民情的差异衍伸发展自己的特色。在台湾北部称为“缠花”,主要以客家族系为代表,客家也称为线花,台湾中南部称春仔花、绣线花(鹿港),主要以闽南族系为代表,在金门称为“吉仔花”。台湾主要分为上述三种[4][7]。
台湾北部地区(新竹、中坜、苗栗、宜兰)称春仔花为“缠花”,桃竹苗客家聚落则以缠花或“线花”为其名称,台湾客家人早期以缠花童帽、供佛用的供花、看花为主,以及婚嫁上的吉祥发饰、新娘嫁妆[2]。知名工艺家陈惠美分别于2011年获宜兰县指定为地方、2020年获文化部指定为重要传统工艺-缠花工艺保存者[8]。
台湾闽南人的“春仔花”,是取台语“春”为“剩”的谐音是用来祈求“年年有余”的吉兆,在台湾中南部地区春仔花大多为鹿港制作的样式[9],过年时插在供桌碗饭上的春仔花,当地民众称之为“饭春”,台语“春”、“剩”同音,以祈求“年年有余”[4]。又以当地谢姓及施姓家族为主。谢雅秀于2016年获彰化县指定为传统工艺-缠花工艺保存者[10]。
客家体系以苗栗地区最具代表性,当地作品以大件的花束为主,色彩缤纷华丽,作品置于立式木盒内,摆放于供桌上,取代清供的瓶花[4]。
金门地区称为“吉仔花”,这与金门人喜欢栽种石榴有关(又称“吉仔”),石榴色彩红艳名称讨喜,加上果实多籽包含了“多子多孙”的意义。过年拜拜,也会将一支小吉、一支双春插在年糕上。金门地区至今仍普遍使用传统的“喆仔花”与“双春花”[2][9]。
春仔花主要的材料为铁丝、纸片和丝线,不同地域发展出不同的称呼,但主要制作的工具及工料无太大的差异,整理如下[7][11][12]:
春仔花发展出不同地方特色,但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基本技法有缠、捻、盘、折、绑、包金银锡箔、接线等方式,说明如下[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