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隧道(open-cut tunnel),又称明挖隧道或敞开式隧道,这种隧道的外观类似注音符号ㄇ字形隧道,隧道顶则是犹如遮雨棚,让石头自然从崖壁上滚落或堆积,一边紧附山壁,另一边则是悬崖以柱子支撑,能透光,故称为“明隧道”。
此条目论述以台湾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这种隧道常常出现在悬崖旁的山路,一边是山壁,而一边却是由数十根钢筋混凝土柱支撑,而且有透光,并非全以混凝土墙封闭。所以,兴建明隧道的地点,通常都是大崩壁,无法整治的边坡,多半只能以此种方法因应随时可能从山坡上坍塌下来的土石。防范这些山崖上方的落石砸到道路表面,造成路基损坏,以致交通中断,类似像遮雨棚的道理一样,让崖顶或边坡的落石经由这种遮雨棚的斜坡滚落至崖底或河谷。简单说,如果一条贴近悬崖壁旁的道路,若直接开挖的话,边坡有滑动崩落的可能时,那该路段就有需要做成明隧道。
传统式明隧道以钢筋水泥为主体结构且屋顶斜度小,上方掉落的土石多堆积在明隧道屋顶,土石堆积量超过负荷时,往往会损坏明隧道的结构。例如:2008年辛乐克台风酿灾的南投县信义乡“丰丘”明隧道就是典型的例子[1]。
钢构式工法施作的速度及效率较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工法提高许多,此外,并将明隧道屋顶斜度大幅增加,而整座明隧道采用钢骨结构,有效提升明隧道的结构强度和负荷能力,并在具有遮雨棚效果的隧道顶上铺设许多废弃轮胎再铺上钢板,使隧道顶具有弹性的缓冲层并配合斜顶的加大,将坍落击中隧道顶的岩块弹落至山谷或海崖底部,降低顶部所遭受到的直接冲击而受损。因此,改采钢构明隧道的新工法,不只兴建进度快,且隧道顶部采斜式,上置废轮胎,可减缓滚落土石对隧道的冲击,对过往车辆与隧道本身结构,都较以往安全许多。例如:在省道台8线新完成的洛韶路段明隧道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