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日边界》(英语:Edge of Tomorrow)[注 1]是一部2014年美国科幻动作片,由道格·里曼执导,汤姆·克鲁斯与艾米莉·布朗特领衔主演。本片的剧情改编自日本小说家樱坂洋的2004年轻小说《All You Need Is Kill》,内容设定在地球被外星生物“拟态”入侵的未来,威廉·凯吉少校(克鲁斯饰演)是个毫无参战经验的公关人员,被上级所迫而参加一场对抗拟态的登陆作战。虽然上场没多久就阵亡,凯吉却发现自己陷入时间循环,每次死亡都会回到开战的前一天。为了破解循环和击退拟态,凯吉与战争英雄芮塔·佛塔斯基(布朗特饰演)合作,在她的训练下成为出色的战士。
明日边界 Edge of Tomorrow | |
---|---|
![]() 电影海报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道格·里曼 |
监制 |
|
编剧 |
|
原著 | 《All You Need Is Kill》 樱坂洋作品 |
主演 | |
配乐 | 克里斯托弗·贝克 |
摄影 | 狄翁·毕比 |
剪辑 |
|
制片商 | |
片长 | 113分钟[1] |
产地 | 美国[2] |
语言 | 英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华纳兄弟 |
预算 | 1.78亿美元[11][12][8] |
票房 | 3.69亿美元[8] |
各地片名 | |
中国大陆 | 明日边缘[9] |
香港 | 异空战士[5] |
台湾 | 明日边界[6][7] |
本片的筹备始于2009年,制片公司三艺娱乐买下原著轻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并写了一份待售剧本,华纳兄弟以300万美元的高价将剧本买下,成为本片的发行商。里曼于2010年8月加入,克鲁斯与布朗特分别在2011年12月与2012年4月签下画约,但在开拍之前,本片的剧本经历了数次的重写。2012年10月1日,本片的主体拍摄在英国的华纳兄弟利维斯登工作室开始,登陆作战的片段大多在摄影棚里拍摄。在后期制作阶段,本片数以百计的视觉效果镜头由Sony Pictures Imageworks等九家公司打造。
《明日边界》于2014年5月28日开始在各地陆续上映,6月6日在美国上画。本片获得多数影评人的赞赏,烂番茄上的好评率高达九成,评论主要称赞本片的剧情编排、演员表现、外星生物设计以及特效品质,一些负评则认为结局令人失望。本片的全球票房为3.69亿美元,但因制作成本高昂(1.78亿美元),外界认为差强人意。本片入围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以及雨果奖最佳戏剧表现,布朗特荣获影评人票选奖最佳动作电影女主角。本片上映后一两年内即出现续集的计划,剧本已经完成,但能否制作仍在讨论中。
外星生物“拟态”(Mimics)自五年前开始入侵地球[14],欧洲已经沦陷[15][16]。为了对抗威胁,人类组成联合防卫军(UDF,United Defense Force),打造先进的战甲给士兵使用,如今正准备对欧洲展开大规模的全面进攻。美国少校威廉·凯吉(William Cage)负责联合防卫军的公关代言[17][18],搭直升机抵达英国指挥部后,指挥官布里翰(Brigham)将军任命他随军登陆欧洲[19]。凯吉惊恐拒绝,于是将军以逃兵身份将凯吉空运到希思罗机场的军事基地[20]。凯吉被迫与J班(J Squad)一起参加抢滩,战况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诺曼底登陆[21][15]。拟态击溃人类的攻势,凯吉濒死之际用地雷自爆,与一只蓝色拟态同归于尽,牠的血液淋在凯吉身上。死亡后,凯吉自动回到参战前一天、刚抵达基地的时候[20]。
蓝色拟态被称作“艾尔发”(Alpha),吸收其血液后,凯吉得到了时间重置的能力,开始了持续地死亡并重生到参战前一天的历程。他尝试在战场上拯救战争英雄莉达·华达丝姬(Rita Vrataski)免于死亡,进而得知她也曾拥有过同样的能力,但因负伤被输血而丧失[20]。凯吉与莉达决定合作找出外星生物母体“奥米伽”(Omega)的所在地(该地的景象出现在凯吉的幻觉中),借由摧毁牠来赢得战争[15]。随着莉达的持续训练和死亡次数增加,凯吉逐渐成为战斗力高强的战士,但两人仍无法顺利抵达母体的所在地。最后凯吉决定独自上路,却在抵达目的地——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的一处大坝时,发现那是母体所设下的陷阱。
凯吉与莉达转换目标,闯进英国国防部取得高科技仪器,终于查出母体的真正所在地——巴黎卢浮宫,但凯吉在过程中受伤失血过多,在被输血后也丧失了重置时间的能力。无法再重置时间的凯吉只好背水一战,他与莉达暗中召集J班的志愿者参与行动,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破重重险阻抵达位于卢浮宫金字塔的母体基地。在莉达和队友们相继牺牲下,凯吉抵达奥米伽所在之处,引爆手榴弹与奥米伽同归于尽。下一刻,世界上所有拟态尽数消灭,而奥米伽爆炸后的所有体液分子亦融入凯吉的遗体。
凯吉在直升机上苏醒,眼前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他通过电视,看到布里翰将军宣布人类战争胜利的消息。随后,凯吉以少校身份前往新兵训练营,再次见到了J班成员。最后凯吉去找莉达,她和J班成员一样不认得凯吉,凯吉的反应是对她露出笑容。
2009年,碧日在美国代理出版了樱坂洋的2004年轻小说《All You Need Is Kill》[30]:版权页,制片公司三艺娱乐的制片人艾尔文·史托夫与汤姆·拉萨利(Tom Lassally)于同年买下电影改编权[31]。三艺与碧日旗下的碧日制片公司(Viz Productions)合作,后者的制片主任杰森·霍夫斯(Jason Hoffs)也将担任制片人[31]。碧日的总裁福原秀美(音译,Hidemi Fukuhara)出任执行制作人。[31][32]接下来常见的作法是直接将改编企划推介给主要电影公司,让对方买下后自行处理编剧和制作事宜,但史托夫等人决定写一份待售剧本[31]。史托夫联系编剧丹特·哈珀,并寄了一本原著小说给他。哈珀发觉这本小说“太过复杂”而难以改编成电影,但他选择冒着失败而拿不到报酬的风险,接下撰写改编剧本的任务,并在八个月后完成。[33]剧本完成后,华纳兄弟于2010年4月用约300万美元的价格将之买下[31]。同年8月,华纳兄弟聘请道格·里曼来担任导演[34]。哈珀的剧本名列2010年份的剧本黑名单[35]。
2011年6月,乔比·哈诺德受聘改写剧本[36]。到了同年9月,华纳兄弟接洽布莱德·毕特,邀请他担任主演[37],被毕特婉拒后则改为联系汤姆·克鲁斯[38]。克鲁斯答应后,主角在剧本中的年纪便被改成与他相仿(年轻改成中年)[11]。2011年12月,克鲁斯经证实已加入剧组[39]。艾米莉·布朗特在2012年4月展开洽谈,决定是否与克鲁斯携手主演[40]。编剧搭档罗伯托·奥利奇与艾力克斯·寇兹曼也在同年5月之前缴交了改写后的剧本[41]。2012年8月,夏洛特·莱李加入演员阵容[42]。2012年9月,报道称比尔·派斯顿有望与克鲁斯首度共戏[43]。
在预计开拍时间的六个月前,里曼舍弃了哈珀版剧本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杰兹·巴特沃斯与约翰-亨利·巴特沃斯受聘改写剧本,之后被另一编剧西蒙·金伯格取代。到了开拍的八周前,金伯格又被克里斯托夫·迈考利取代。[11]迈考利被介绍进来时,正在导演克鲁斯主演的《神隐任务》。读过剧本的早期版本后,迈考利称自己“彻底看懂了故事的前情设定为何,以及他们想在角色身上看到什么”[注 3],进而使得看似无限的编剧方向变得有限。[44]前几版的剧本都颇为黑暗,克鲁斯向迈考利强调,故事里的幽默要素非常重要[45]。克鲁斯将主角凯奇的各种惨烈死法对照到威利狼与哔哔鸟,并笑称:“想出做掉自己的新方法真的很有趣。”[注 4][11]
剧本仍缺少一个令人满意的收尾,制片人和电影公司高管担心本片会在没有结局的情况下开拍,但里曼仍决定在主体拍摄期间才搞定剧本[11]。迈考利一度建议加入一个剧情转折,即拟态察觉到凯吉在巴黎发动的攻势,而在他奋战时使时间重置。迈考利最后将该点子抛弃,因为观众“看到那段的时候已经没力气继续了。”[45]最终,迈考利认为注重喜剧面向即表示“故事不能以残酷的方式收尾”,因而选择让结局发生在和开场一样的地方(即凯奇搭直升机前往伦敦),实践“喜剧必须回到出发点”的概念[45]。
本片的制作工程开始于伦敦附近的利维斯登工作室。华纳兄弟原本仅租用该工作室的场地来拍《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后来则将该工作室整个买下。[46]里曼打算以实地取景的方式拍摄沙滩上的战斗,但因为他有在外景拍摄时超时超支的纪录,制片人史托夫坚持要求沙滩必须以布景形式盖在摄影棚里[11]。沙滩布景的四周围起绿幕,视觉效果(VFX)团队会在后制时用外景画面(拍摄自北德文区的桑顿沙滩)取代绿幕,使沙滩看起来变广变大[47]。片中的战场画面刻意要让观众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沿海战役,例如霸王行动和敦刻尔克战役[48]。
2012年10月1日,本片的主体拍摄在利维斯登工作室正式开始[49]。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在拍摄第二日,里曼“要求把第一天拍的东西全部重拍一次”,让制片人感到忧心[11]。在沙滩布景的拍摄原本规划在两周内完成,但最终耗时达3个月,《洛杉矶时报》称原因在于里曼的拍片风格[11]。剧组也在2012年11月24日至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拍摄。当时广场停止对民众开放,用以拍摄动作场面的坦克出现在现场。[50]还有一个拍摄地点是一处前军事基地,位在汉普郡巴顿史黛西的一个村庄,剧组在该处拍了两个星期[51]。
里曼表示,本片一周拍满七天,动用了两组人员,最终的总拍摄天数比原定多出整整20天。英国多雨,让剧组吃了苦头,因为本片的故事在设定上发生在同一天,拍摄时必须确保天气状况一致。[52]沙滩布景更是变得泥泞不堪,视觉效果团队必须通过数码技术加入沙子和海浪,改善环境观感[53][47]。摄影指导狄翁·毕比曾与里曼合制过广告,此次是他首次任职于长片。毕比的摄影理念是塑造出“一个身陷重围的世界,但举目望去并不是荒凉、黑暗、后末日的光景”,至于拍摄手法方面,他会避免让画面过度饱和或者有着漂白略过的观感[54]。本片不使用数码摄影机,而是用35毫米胶片拍摄而成,用意是向为战斗场面提供灵感的二战影像素材看齐[54]。
2013年8月时,虽然拍摄已经结束,演员卡司仍新增一人杰里米·皮文,剧组额外拍摄了他登场的片段[55],但他在最终成片中并没有出现[56]。
美术指导奥利佛·绍尔(Oliver Scholl)和他的团队携手动力服组装组长皮埃尔·博汉纳(Pierre Bohanna),合力筹画数种可能的战甲设计方案,其蓝本为现代化且真实存在的动力服草案,由像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DARPA)之类的机构资助[57]。导演里曼选定一个设计方案后,团队就会为之打造一套铝制的试作骨架,关键的枢纽和铰链一应俱全[57]。服装设计师凯特·霍利(Kate Hawley)为战甲设计了“踏实”(gritty)风格的配色和表面处理[57]。虽然战甲的设计主打实用主义,团队在设计时仍须考量到一些因素,例如观众要能看得见演员,以及演员要能在着装状态下跑动[57]。制作团队在2012年8月底完成第一具完整的战甲[58],之后在约五个月内,团队手工打造了70具硬质战甲和50套软质战甲[57]。战甲有三种类别:“小卒”(Grunts)、“犬只”(Dogs)和“坦克”(Tanks)[57]。芮塔的战甲上有红色喷漆,反映该角色有着如圣女贞德般的特质[57]。
战甲的平均重量为85英磅(39千克)[26]。较重的战甲中有一种重达130英磅(59千克),因其配有仿制的狙击步枪和火箭弹发射器[26]。这种程度的重量足以让演员感到难以负荷,克鲁斯和部分演员为此在2012年7月就开始健身[59]。布朗特形容穿着战甲像是被困在棺材里一样[60]。要穿上战甲时,每个演员都需要四个人帮忙。刚开始克鲁斯每次着装和卸装都要花30分钟,到最后只需要花30秒。[57]在拍片出现空档时,铁制支架上有铁链可以将演员们吊起来,让他们的肩膀不必承受战甲的重量[28]。
本片的视觉效果(VFX)由九家公司操刀完成,尼克·戴维斯担任VFX总监[61]。戴维斯与The Third Floor的团队合力执行本片的预先视觉化环节。Sony Pictures Imageworks(SPI)负责本片的前两幕,处理了超过400个镜头,工程涵盖照相写实主义的环境、战斗场面,以及电脑合成(CG)的外星生物和角色。有一个重要镜头需要让希思罗机场布满军方部队、载具以及飞行器,SPI将该镜头的部分工作量分给RodeoFX。较晚加入的Cinesite替十个关键片段处理了221个镜头,其中有189个出现在最终成片里。[53]
对于“拟态”的设计,制作团队画了4700张概念艺术图,并制作了36个模型[62]。戴维斯和里曼一开始就很中意一个主要由触手组成的试作模型,SPI的丹·克拉默(Dan Kramer)将该模型的外观形容成“一大团黑色意大利面”[53]。建模师在处理触手时遇到困难[53],一名科技动画师设计了一款用于Maya的插件,可让每一只触手独立动作[63]。由于里曼不想让拟态看起来“太像生物或陆生动物”,SPI的美术人员想到,可以用一种类似黑曜岩的物质当作外星人的主要组成,那种物质“基本上就是能斩断物体的玻璃”[64]。触手中混入了各种碎颗粒,让拟态感觉起来有分量且移动很快[64]。艾尔发有着容易区分的头部区块,显露出较强的感知能力,此外它们的颜色也不同于普通拟态,体型也更大[64]。Cinesite打造了训练区所使用的机械假拟态[65],而Moving Picture Company(MPC)则负责做出奥米伽。奥米伽所在的环境完全是数码打造,特效师会将水下影像与之合成,这些影像拍摄于利维斯登工作室的大水槽。[66]
动画师打造了数码版的战甲,有时也会包含士兵在内。在拍片现场,一间3D扫描室可以将演员数码化,手持扫描器则用于捕捉实体战甲的质感。SPI也收到战甲的部件,当作参考用途。SPI有收集不同物体反射状况的资料,有助于强化CG战甲的着色。[64]对于打造希思罗机场的军事基地,SPI的团队将利维斯登工作室的拍片现场与经过调整的机场影像合成在一起;片中的运输机和军营取代了原有的飞机[53]。Framestore打造了数码版的巴黎,他们造访当地三天,然后用摄影测量法重现这座城市。由于巴黎是禁飞区,Framestore的美术人员为了取得航拍照片,爬上了一台停在卢浮宫庭院、高80米的起重机。[64]片中出现的四轴运输机是以V-22鱼鹰式倾转旋翼机为原型,该机型只需要倾转旋翼就可以当飞机或直升机来开;不过设计上比较接近Quad TiltRotor[67]。片中的大部分运输机都是数码模型,例外只有滩头上的坠毁机体,以及一具设有平衡环架的仿真运输机,当作凯吉的部队所搭的那台。由于在营地片段中演员们很靠近运输机,SPI把一些最精致的细节用在CG运输机上;在坠机片段中,特效美术人员力求确保运输机解体的画面够真实。[64]
在后期制作时,Prime Focus World将本片转制成3D电影,使用的3D化技术和《末日之战》和《引力边缘》相同。该公司运用了制作期间演员脸部的扫描档案,Nvizible则帮助他们3D化片中卡特博士所用的全像仪器。[64]
在决定本片的配乐家时,由于经常与导演里曼合作的配乐家约翰·包威尔不克参加,因此拉民·贾瓦迪接下了该职位[68][69]。但之后贾瓦迪又被克里斯托弗·贝克接替[68]。《明日边界》是贝克首次为大型动作片谱写配乐[68],也是他参与的第一部科幻片[70]。在贝克加入时,《明日边界》已经几乎制作完毕[68],他首先观看了仅搭配暂时音轨的毛片(其中一首挪用自2012年电影《超级战舰》)[71]。由于《明日边界》有着时间循环的要素,贝克略作尝试,在不断重复的场景中用同一首主题曲,每次都比前一次多出几个音符[71]。但是这种做法通常与银幕上的情节不搭调,所以贝克在全片中只使用了几次[71]。
该片大量使用偏重合成器的音乐,目标是强而有力、充满未来感的声音[70]。贝克最初使用了以法国号与小号演奏的“传统英雄主题曲”,强调凯吉成为超级士兵的感觉[68][70]。但导演里曼有不同的见解,贝克在受访时表示:“一如既往,道格偏好非传统的手法,要求用打击乐和经过扭曲变调的管弦乐为轴心”[注 5][70]。凯吉上战场又反复阵亡,里曼觉得观众应该要对此感到好笑[68]。贝克认为,要让那些片段保有轻快的感觉,却不能使用明显带有喜剧风格的配乐,是最大的挑战[70]。为此他将管弦乐加以扭曲变调[68],并使用一种演奏技巧——拨奏[70]。在与几名伦敦的知名打击乐手讨论后,贝克也做出了令他满意的打击乐[70]。
贝克表示,《明日边界》受到数部战争电影影响,而当中如《抢救雷恩大兵》或《红色警戒》等片的配乐强调悲剧和恐惧,无视了爱国的面向。对于《明日边界》,贝克也想采用“非爱国情调的音乐表现手法”,并追求“比起红白蓝(美国国旗颜色)更接近黑灰”的音乐。[70]片中没有浪漫的主题曲,对此贝克指出,浪漫并非该片的核心故事,因此对浪漫要素的使用非常克制[70]。对于描绘外星生物,贝克不希望用音乐将之化为恐惧的化身,而是赋予神秘和耐人寻味的感觉,因为“当凯吉开始正眼面对这些家伙时,他并不怕死掉——他只是试着解开谜团”[注 6][71]。
《明日边界》的原声带于2014年6月2日由水塔音乐首发[72]。2017年6月,蒙多发行了原声带的黑胶唱片版[73][74][75]。
曲序 | 曲目 | 时长 |
---|---|---|
1. | Angel Of Verdun (Main Titles) | 2:56 |
2. | No Courage Without Fear | 3:00 |
3. | D-Day | 2:35 |
4. | Mimics And Alphas | 1:25 |
5. | PT | 1:16 |
6. | Find Me When You Wake Up | 2:05 |
7. | Navigating The Beach | 2:01 |
8. | Winning The War | 1:27 |
9. | Combat Training | 1:16 |
10. | Deadweight | 1:31 |
11. | Again! | 1:48 |
12. | Solo Flight | 3:11 |
13. | Decoy | 1:23 |
14. | Whitehall | 2:09 |
15. | Uncharted Territory | 1:39 |
16. | I'm Out | 1:53 |
17. | They Know We're Coming | 2:06 |
18. | Caged In | 2:04 |
19. | Ritaliation | 1:39 |
20. | The Omega | 1:23 |
21. | Welcome To London Major | 2:22 |
22. | Live Die Repeat (End Titles) | 4:22 |
总时长: | 45:31 |
本片的片名最初沿袭原著轻小说,同为“All You Need Is Kill”。2013年7月,华纳兄弟将片名改成“Edge of Tomorrow”[81],据华纳兄弟总裁苏·克罗尔(Sue Kroll)说明,这个变动的部分原因是原片名中的“Kill”一字引来“负面声量”[82]。比起片名“Edge of Tomorrow”,院线海报上的标语“Live. Die. Repeat”较为显眼。之后发行的家用媒体的包装更加强调该标语,对此媒体认为,在本片美国票房失利后,华纳兄弟尝试重推新的片名,以寻求新的商机。[13][83]有些零售商直接将本片的片名写作“Live Die Repeat: Edge of Tomorrow”[13]。导演道格·里曼在2017年受访时称,他当初提议的片名就是“Live Die Repeat”,但被华纳兄弟拒绝[84]。2017年5月,里曼透露续集片名将是“Live Die Repeat and Repeat”[85]。
2012年10月1日,本片定于2014年3月14日在美国上映[49][86]。2012年11月,本片的美国档期提前一周,改在2014年3月7日上映[87]。2013年5月,本片与《战狼300:帝国崛起》对调档期,新档期为2014年6月6日[88],当天也是诺曼底登陆的六十周年纪念日[21]。2013年12月,华纳兄弟释出首支预告片[89],2014年3月再发布新的预告片[90]。
华纳兄弟投入超过1亿美元在本片的市场营销上[91]。本片于2013年7月在圣地亚哥的圣地亚哥国际漫画展上进行宣传[81],2014年4月在安那翰的WonderCon上亦然[28]。与华纳兄弟同属华纳媒体子公司的透纳广播公司通过旗下的电视频道推广本片,包含CNN、TNT、TBS、Adult Swim、TruTV以及Funny or Die。另一方面,若本片的宣传主题标签在社群网站(例如Twitter)上流传够广,透纳便会在一个网站上解锁本片的相关内容,包含3D游戏、幕后故事和美术图。[92]
碧日在2014年4月29日再版了原著轻小说,新版书名为本片的片名[93],并在同年5月5日出版改编自轻小说的图像小说,由尼克·马马塔斯执笔、李·佛格森(Lee Ferguson)作画[94]。
2014年5月,距离本片上映尚有数周,媒体预测本片的北美票房(美国与加拿大)将表现不佳[12]。《综艺杂志》指出,本片在上映之前“缺乏热度的程度令人担忧”[82]。根据5月初最早的票房预测,本片的首周末票房将介于2500万至3000万美元[95]。几周后,预测值下降了500万美元[82]。本片将与同周上映的《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竞争,后者的票房也预计落在2500万美元上下。《TheWrap》预测道,这场较劲将打击本片的首周末票房。[95]相较之下《综艺杂志》则表示,本片可成为针对《生命中的美好缺憾》的反向策略,因为后者的目标观众群是25岁以下的女性[82]。
由于本片的预算多达1.75亿美元以上,《好莱坞报道》称本片为北美在2014年中期“最大的票房风险”[96],而《综艺杂志》则指出,若要取得实质盈利,全球总票房至少要是预算额的两倍[82]。对于票房分布,《好莱坞报道》认为本片的状况类似《遗落战境》(去年同由克鲁斯主演的科幻片),在北美以外地区的票房表现可能会较佳。[96]Box Office Mojo指出,克鲁斯前四部原创题材的电影——《华尔基利:暗杀行动》(2008年)、《恋战特务王》(2010年)、《神隐任务》(2012年)和《遗落战境》(2013年)都未能在北美突破1亿美元票房大关。该网站预测本片的北美票房将是9000万美元,其他地区则是2.2亿美元。[97]《TheWrap》则称,克鲁斯在北美以外地区“依然有着一流明星的力量”,华纳兄弟比较关注那里的票房表现[95]。《综艺杂志》以美国为出发点说道:“由于美国观众不够热情,媒体很快就推断《明日边界》将成为今夏首个票房炸弹。也许真会如此,但那些报道低估了当今全球化的电影产业中,国外市场所扮演的中心角色。”[注 8][12]
本片距离北美上映倒数一周时,媒体对首周末票房的预测上升至2500万美元上下,最高2700万美元[98]。
本片于2014年5月28日开启首轮院线上映,在数个地区上画,至首映周末(5月30日至6月1日)时已在28个地区上画[12][99]。本片在首映周末收获2010万美元[100]。次周末(2014年6月6日至8日),本片在另外36个地区上映[101]。截止至下画日,《明日边界》在北美的总票房为1.002亿美元,其他地区2.69亿美元,加总出来的全球票房为3.692亿美元[8]。本片下画后,《娱乐周刊》称本片备受影评人好评,但却获得“不算热烈的票房反应”[102]。
2014年5月28日,本片的首映礼在伦敦、巴黎与纽约举行。本片的班底有趣地模仿了片中的时间循环,靠着由东往西的方式在同一天内参加三场首映礼。[103]。本片于晚上11:59在纽约开始放映,所选时间呼应了本片的片名[104]。本片于2014年5月30日这个周末在28个地区上映,包含英国、巴西、德国、西班牙和印尼[12]。部分热爱足球的地区被选中,让本片抢在为期一整个月的2014年国际足协世界杯开始(2014年6月12日)之前上映。本片与安吉丽娜·卓莉主演的《沉睡魔咒》争抢票房,后者于同个周末在46个地区上映。[12]
在首映周末,本片通过28个地区的5018个大银幕,收获2010万美元的票房[100]。《好莱坞报道》称该成绩是个“不算强劲”(soft)的开场。在大多数地区(包含英国与德国),本片的票房落后于《沉睡魔咒》和《X战警:未来同盟战》。本片在英国收获310万美元,而《遗落战境》当年则拿下760万美元,至于在德国则收获210万美元,低于《遗落战境》的260万美元。本片在印尼和台湾是当周票房冠军,票房分别为200万和190万美元。[105]本片在印尼的票房创下克鲁斯主演电影在当地的新高[100]。本片也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各赚进150万美元[101]。Deadline Hollywood称本片有着良好的口耳相传效果,证据是在英国、德国和西班牙,星期六的票房较星期五有大幅成长[100]。《彭博商业周刊》报道本片在首映周整周收获1.1亿美元,并概述道:“尽管本片在亚洲票房稳健,在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表现目前不怎么热烈。”[注 9][106]
在2014年6月的首周,本片在其他36个地区上映,包含北美、中国大陆、俄罗斯、韩国与法国。截至当时,本片正在63个地区和19000个大银幕上映中。[107]本片拿下该周末的全球票房冠军,靠着2880万美元的北美票房以及来自其他地区的8200万美元[107]。本片在中国大陆的上映日为6月2日星期一,以迎合端午节假期[108]。本片以2670万美元的票房登顶中国大陆票房冠军[109],放映次数99,768次、观影人次406万[110]。本片在俄罗斯(860万美元)和韩国(380万美元,适逢显忠日假期)的首周末成绩,都创下克鲁斯主演电影在当地的新高[111][112]。
本片于2014年6月6日在北美的3490家电影院上映[113]。售票服务Fandango报告称,本片的预售票成绩好过克鲁斯的前一部电影《遗落战境》,但被同档期竞争对手《生命中的美好缺憾》超越[114]。本片在首映周末收获2880万美元,排名第三,次于《生命中的美好缺憾》(4800万美元)和《沉睡魔咒》(3430万美元)[115]。影院评分指出,首映周末的观众中有61%是男性[116]。该调查也显示全体观众给予本片的整体评价为“B+”,而较年轻的观众主要给出“A”和“A-”[117]。《洛杉矶时报》表示,本片和《当我们混在一起》这两部华纳兄弟发行的非系列电影,在票房上都令人失望,凸显了华纳兄弟下的高风险赌注;该公司在年初以系列电影《乐高玩电影》和《哥斯拉》取得较佳成功[118]。
在美国上映的第二个周末(2014年6月13日至15日),因为口耳相传的关系,所获票房与上周末相比仅“轻微”(light)下跌43%,收获1650万美元[119]。同时,在北美以外地区,本片在14725个大银幕上映。伴随着510万观影人次,本片进账3730万美元。中国、俄罗斯和韩国依序是各地当中票房最高的前三名。[120]在韩国,本片蝉联两次周末票房冠军,截至2014年6月17日[update]的票房收入为2565万美元。[121]在日本,本片于2014年7月4日上画,片名沿用轻小说书名“All You Need Is Kill”(オール・ユー・ニード・イズ・キル)[10]。上映首周末,本片收获450万美元,仅次于《沉睡魔咒》[122]。截止至下画日,本片在日本的总票房为1360万美元,是2014年上映电影的第22名,若只论外国电影则排名第七[123]。
2014年10月7日,本片的DVD与蓝光光碟于美国发行,同时也上架随选视讯平台。蓝光光碟收录了超过90分钟的特别收录。[124]本片家用媒体的首周销量排名当周第一,蓝光光碟占62%[125]。2022年7月5日,本片发行超高清蓝光光碟[126]。
本片获得多数影评人的好评[127],他们主要褒扬片中的幽默元素、外星生物的设计以及汤姆·克鲁斯与艾米莉·布朗特的演出,并称赞本片成功让时间循环维持新鲜感。然而有部分影评人对结局表达不满。[128]根据评论聚合网站烂番茄汇总的338篇评论文章,91%的评论家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分数为7.5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明日边界》扣人心弦、演员出色、妙趣横生且剧情巧妙,充满娱乐性之余还证明汤姆·克鲁斯仍有能力撑起一部动作惊悚大片。”[注 10][129]在Metacritic网站上,本片得到“正面评论为主”的综合评分,获得了71/100分(43位影评人)[130]。
《综艺》的影评人贾斯汀·张(音译,Justin Chang)将《明日边界》称做“一部构筑巧妙且精神抖擞的科幻惊悚片”,并认为该片是导演道格·里曼自《神鬼认证》(2002年)以来的最佳作品。张在影评中写道,编剧在剪辑师的帮助下“以充满活力的片段式叙事(有时用了花招)让故事展开,对主角来说想必无聊至极的挑战,就这样变成了一场灵巧、有趣且总是充满参与感的观影体验”。对于克鲁斯和布朗特所饰角色之间的关系,张表示:“里曼的处理手法带有令人愉悦的轻快感,并扩散到整个故事中”。他也称赞“设计一流的拟态”的视觉效果,以及狄翁·毕比的摄影表现。[18]
为《好莱坞报道》撰文的陶德·麦卡锡说,该片是“在叙事手法上充满抱负的科幻动作片”,并“对大家熟悉的战斗套路报以相对玩闹的态度”。麦卡锡表示,虽然不乏幽默风趣,但时间循环的设定令他感到“厌烦乏味”,而且“电影的最后一段剧情毫无说服力,视觉上也不清不楚。”另一方面,他认为本片的特效“令人兴奋、充满说服力且质感真实”,并赞赏布莱丹·格里森与比尔·派斯顿饰演配角的表现[15]。《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蓝给出好评,认为本片是“明星撑场的大众化娱乐作品,既聪明巧妙、引人入胜又难以预料,同时还毫不吝啬地供给类型片该有的满足感”,在一连串“千篇一律、司空见惯的钜片”中脱颖而出[131]。
奖名 | 颁奖日期 | 奖项 | 入围者 | 结果 | 来源 |
---|---|---|---|---|---|
女性电影记者联盟奖 | 2015年1月12日 | 最佳动作片女星 | 艾米莉·布朗特 | 获奖 | [132] [133] |
最令人发指的男主角与爱人年龄差 | 汤姆·克鲁斯与艾米莉·布朗特 | 提名 | |||
安妮奖 | 2015年1月31日 | 最佳真人电影动画特效 | 史蒂夫·阿弗加杰利(Steve Avoujageli)、五十岚淳(音译,Atsushi Ikarashi)、帕维尔·格罗乔拉(Pawel Grochola)、保罗·瓦格纳(Paul Waggoner)与维克特·伦德奎斯特(Viktor Lundqvist) | 获奖 | [134] [135] |
影评人票选奖 | 2015年1月15日 | 最佳动作电影 | 《明日边界》 | 提名 | [136] |
最佳动作电影男主角 | 汤姆·克鲁斯 | 提名 | |||
最佳动作电影女主角 | 艾米莉·布朗特 | 获奖 | |||
最佳视觉效果 | 《明日边界》 | 提名 | |||
帝国奖 | 2015年3月29日 | 最佳女主角 | 艾米莉·布朗特 | 提名 | [137] |
金预告奖 | 2014年5月30日 | 最佳动作片 | 《明日边界》“Believe Again”——Wild Card | 提名 | [138] [139] |
最佳2014年夏季大片预告 | 《明日边界》“Converge Trailer”——AV Squad | 提名 | |||
2015年5月6日 | 最佳动作片电视广告 | 《明日边界》“Judgment Day”——TRANSIT | 提名 | [140] [141] | |
2022年10月6日 | 最佳动作片数码表现 | 《明日边界》“Power”——Arkive Creative | 获奖 | [142] [143] | |
雨果奖 | 2015年8月22日 | 最佳戏剧表现 |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杰兹·巴特沃斯、约翰-亨利·巴特沃斯与道格·里曼 | 提名 | [144] [145] |
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 2015年1月18日 | 最佳英国女主角 | 艾米莉·布朗特 | 提名 | [146] [147] |
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 | 2014年12月15日 | 最佳剪辑 | 占士·赫伯特(James Herbert)与劳拉·詹宁斯(Laura Jennings) | 获奖 | [148] |
朗多·哈顿经典恐怖电影奖 | 2015年3月2日 | 最佳电影 | 《明日边界》 | 提名 | [149] |
俄罗斯国家电影奖 | 2015年4月7日 | 最佳外国动作片 | 《明日边界》 | 提名 | [150] [151] |
土星奖 | 2015年6月25日 | 最佳科幻电影 | 《明日边界》 | 提名 | [152] [153] |
最佳导演 | 道格·里曼 | 提名 | |||
最佳剧本 |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杰兹·巴特沃斯、约翰-亨利·巴特沃斯 | 提名 | |||
最佳电影男主角 | 汤姆·克鲁斯 | 提名 | |||
最佳电影女主角 | 艾米莉·布朗特 | 提名 | |||
最佳剪辑 | 占士·赫伯特与劳拉·詹宁斯 | 获奖 | |||
最佳特效 | 盖瑞·布罗泽尼奇、尼克·戴维斯、强纳森·法克纳与马修·儒洛(Matthew Rouleau) | 提名 | |||
青少年选择奖 | 2014年8月10日 | 最佳电影动作片 | 《明日边界》 | 提名 | [154] |
最佳动作电影男主角 | 汤姆·克鲁斯 | 提名 | |||
最佳动作电影女主角 | 艾米莉·布朗特 | 提名 | |||
视觉效果工会奖 | 2015年2月4日 | 最佳虚拟摄影(拟真/真人电影类) | “沙滩进攻与巴黎进攻”(Beach and Paris Attacks)——阿尔伯特·郑(音译,Albert Cheng)、何塞·恩里克·阿斯塔西奥二世(Jose Enrique Astacio Jr.)、麦克·哈瓦特(Michael Havart)与狄翁·毕比 | 提名 | [155] [156] |
最佳特效模拟(拟真/真人电影类) | “坠毁与沙子”(Destruction and Sand)——史蒂夫·阿弗加杰利、帕维尔·格罗乔拉、五十岚淳与保罗·瓦格纳(Paul Waggoner) | 提名 | |||
最佳合成(拟真/真人电影类) | “沙滩”(Beach)——克雷格·温特沃斯(Craig Wentworth)、马修·维尔福德(Matthew Welford)、玛丽·维多利亚·德诺加(Marie Victoria Denoga)、法兰克·费瑟(Frank Fieser) | 提名 |
女演员艾米莉·布朗特在本片中饰演芮塔·佛塔斯基中士,扮演引领并训练男主角威廉·凯吉少校的角色。布朗特针对芮塔一角表示:“在这些男性主导的电影类型中,通常是女性握着男性的手,然后这个男的带领她穿越重重爆炸,但我的话想当那个领头的。”[注 11][157]《娱乐周刊》的克里斯·纳沙瓦提(Chris Nashawaty)在影评中称本片为“数年来最女性主义的夏季动作电影”[158]。女性杂志《Bustle》的艾莉西亚·卢特斯(Alicia Lutes)称芮塔“打倒一堆外星人时下手无情且一丝不苟”,并表示:“这与古早的观念完全相反,以前的想法是女士们应该当一朵忠贞不渝、精致娇嫩的动人花朵”[注 12]卢特斯指出,凯奇的强大程度依赖于芮塔的指引,因为“她一次又一次地训练、帮助,以及保护他/人类的命运。”[注 13][159]布朗特本人则觉得,让克鲁斯饰演“一个做事如此没用的角色”,和另一名强大的女性高下立判,她“感觉不赖”(joyous)[160]。塔莎·罗宾森(Tasha Robinson)为《The Dissolve》撰文讨论一些在电影中缺乏实质意义的“强大女性角色”,文中她举出本片里的芮塔当作例外。罗宾森指出,芮塔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帮助凯吉渡过难关,但她认为“整个故事丝毫没有降格、贬低、弱化或打发她”[161]。
负面评价方面,杂志《The Wire》的艾斯特·祖克曼(Esther Zuckerman)批评片中的浪漫关系,并针对男女主角的吻戏写道:“有一种解释是这个吻单纯代表两人决定听天由命,但在此之前我们芮塔所知的一切都表明她是个尽职的士兵,而让她突然浪漫起来是对这个角色的背叛。”[注 14]祖克曼补充说:“不是说她不能像常人一样态度软化,但那个片段不太像她接纳自己的人性,更像是制作团队必须承认两个充满魅力的主角(……)不能不接吻,因为电影里的男女都这么做。”[162]杂志《The Week》的莫妮卡·巴提泽尔(Monika Bartyzel)也抨击片中的爱情要素,指出电影里是芮塔去吻凯吉,但她才刚认识他一天而已,后者反而因时间循环的关系已经认识她非常多天。巴提泽尔表示,芮塔的诠释方式属于常见的二分法里头,女性角色帮助“天选之男”的那种,并指出这种现象“如今已成新的常态,因为这让好莱坞成功吸引关注女性主义的人,同时继续满足男性梦想”。巴提泽尔认为芮塔再怎么强,最终都只为服侍一个目的——“让男性英雄变成媲美她的斗士”[163]。编剧克里斯托夫·迈考利在访谈中称,那个吻是布朗特在拍片当下的即兴演出,并没有出现在剧本里[44]。
导演道格·里曼表示,片中的重复场景经过刻意安排,模仿电子游戏里的重生机制,即玩家死掉后必须在同一关卡重新来过[80]。在原著轻小说的后记里,作者樱坂洋称自己玩游戏的经验是他写小说时的灵感来源[30]:199-200。Salon.com的莱恩·李斯(Ryan Leas)在对本片的分析中也认为那是“从电子游戏那里抄来的”。李斯称片中循环上演的动作场面是“针对大片类型的后设评语”,并解释道:“《明日边界》这部大片关心一个问题,即其所属的类型对观众而言已变得多么乏味。”[注 15][164]《连线》笔者安洁拉·瓦特卡特(Angela Watercutter)将《明日边界》与电子游戏改编的电影做比较,称该片在某些方面胜出,首先是成功汲取电子游戏的叙事结构,另外则是“有能力在‘Game Over’后继续下去并且有新发现”[165]。
2015年12月,编剧克里斯托夫·迈考利在受访时表示,汤姆·克鲁斯对续集已有想法,该点子已经箭在弦上[166]。2016年4月,导演道格·里曼已签约执导续集,《奔跑吧,人生》编剧搭档乔·沙普诺(Joe Shrapnel)与安娜·瓦特豪斯(Anna Waterhouse)受聘执笔剧本[167]。2016年10月,里曼表示《明日边界》的续集将“颠覆拍续集的方式”,并称之为“一部属于前传的续集”[168][169]。2017年5月,里曼透露续集片名将是“Live Die Repeat and Repeat”[85]。2018年3月,里曼表示他正与杰兹·巴特沃斯合力修改剧本[170],同月稍晚,艾米莉·布朗特表示,她、克鲁斯和里曼都对续集充满热忱,只是要让所有人重新聚首将面临行程上的问题[171]。2019年3月,《好莱坞报道》报道称华纳兄弟正式投入续集的筹备,马修·罗宾森将着手改写剧本[172],到了同年10月,里曼证实续集的剧本已经完成[173]。2021年1月,里曼暗示续集仍将成真,只差两名主演的临门一脚[174]。布朗特则表示,因为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的缘故,拍摄续集恐怕会“花太多钱”而难以实现[175]。2023年8月,布朗特称,克鲁斯繁忙的行程让续集难以推展进度[176]。截止至2024年7月,续集仍处于讨论阶段[177][17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