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少年刑务所,为台湾第一所专门收容少年的监狱,主要收容未满20岁的男性受刑人,其设立于台湾日治时期1926年,位于新竹市新富町。其在二战后改为新竹监狱至今,周边建筑群仍有部分保留至今,主体则已经多次改建。
沿革
关于日治时期新竹地区的监狱机关,最初为1896年5月设立的台北县新竹监狱署,其沿用清治时期的新竹知县衙门,位于新竹街西门。1897年,由于新竹县自台北县划出,台北县新竹监狱署改为新竹县监狱署。1898年6月,因新竹县并入台北县,新竹县监狱署改为台北监狱署新竹支署。1900年10月,台湾总督府发布新的监狱官制,各监狱自地方改由中央管理,设置台北监狱和其所属的各支监;于是台北监狱署新竹支署改为台北监狱新竹支监。1909年10月,台湾总督府整合各行政机关,将新竹法院废止,而台北监狱新竹支监也因此废止。然而因法院废止造成新竹街民的不便,新竹法院在1919年4月再度设立,同时亦设立了收容刑事被告的台北监狱新竹出张所。1924年1月,全台的监狱改成刑务所;同年4月,台北刑务所新竹出张所改为台北刑务所新竹支所。[1]
日治时期的少年受刑者教化原本是在台北刑务所的少年监,设有一栋专门的少年舍房和两栋工厂。1926年10月7日,台北监狱新竹支所废止,改为新竹少年刑务所,最初的少年受刑人有126名[2]。1935年8月,新竹市实施町名改正,少年刑务所的地址由仑子242和244番地改为新富町322和323番地[3]。
收容对象
新竹少年刑务所的收容对象为未满20岁的男性受刑人和20岁以上有特殊身心状况需以少年处遇对待者。除了受刑人外,亦收容被新竹地方法院判刑3个月以下者、易服劳役天数在一百日内者、嫌疑人和被告者。根据1938年8月统计,受刑者罪名以窃盗占超过7成,总受刑人共有484名(内地人15名,朝鲜人2名,本岛人454名,外国人13名)[4]。
建筑
台北监狱新竹出张所于1919年重新设立后,使用的是原新竹支监的厅舍,由于建筑老旧且狭隘,于是在1921年开始着手兴建新厅舍。工程费用由总督府编列30万元,最初先兴建了临时事务所和临时舍房,并于1922年3月将约200名的受刑者移送至此。随着外墙、杂居房、独居房逐渐完工,整体工程在1925年3月竣工,收容人数标准最初订为250人,而舍房的采光及通风条件可称为当时最新式的刑务所;改为少年刑务所后,收容人数标准则是360人,最多可达518人。其大门和外墙曾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中受损。[2]
新竹少年刑务所演武场(新竹市市定古迹),于1935年落成,位于刑务所外东侧的官舍群中。[5]
新竹少年刑务所内的北侧设有运动场、有泳池和构内神社。构内神社于1937年设立,同年5月1日举行迁座祭。[2]
新竹少年刑务所的东西两侧设有职员宿舍,在设备上使用了新竹特有的天然气作为家户的燃料,官舍群亦设有一公共浴场。为了刑务所职员的育儿需求,于1937年5月设有“白鸠幼稚园”,约有30名园童[2]。新竹少年刑务所职务官舍群(历史建筑)
历任所长
- 永野直(1926年10月至1929年5月)
- 山田荣次郎(1929年5月至1931年5月)
- 中山瑞芳(1931年5月至1936年3月)
- 大槻三郎
- 希田万次郎
- 鸠海六郎
相关条目
参阅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