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相传是战国时代鬼谷子所著。该书就辩士游说相关的问题作出论述,“实际上是继承了部分《老子》、《庄子》的思想,又总结了包括孔子、子贡、墨子在内一些知识分子游说从政的经验教训,以及孔子之前叔孙豹、晏婴、子产、叔向、子大叔等人进行外交活动、外事交涉、陈述辞令、劝谏君主等等的经验的。”[1]此书自《隋书‧经籍志》著录并列入子部纵横家,后世书目大都遵循《隋书》;直至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改入子部杂家类,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承用。
内容
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号称南朝梁陶弘景注。上卷有〈捭阖〉、〈反应〉、〈内揵〉、〈抵巇〉四篇;中卷有〈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八篇;另有〈转丸〉、〈胠乱〉二篇,亡佚已久。下卷含〈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三篇。
《鬼谷子》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为第一部分,其中后五篇以〈捭阖〉为立论基础。根据陶弘景注,“捭”指拨动,“阖”是闭藏。〈反应〉篇即运用捭阖来达到“知彼知己”的目的,〈内揵〉强调在捭阖中“得情”的重要性,〈抵巇〉要求人们要善用捭阖来认识事物的离合规律,“飞”即“开”,“箝”即合、〈忤合〉侧言背合之忤。
第二部分包含〈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揣〉篇提出“揣情”是“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摩〉篇阐明“内符”为揣之主,此两篇为总论。〈权〉篇专门讨论说辞,主要针对游说而言;〈谋〉篇则专门讨论谋略问题,〈决〉篇专论决断。五篇皆以揣情为之基础。
第三部分〈符言〉篇,讨论人主如何防止自己被人猜度出自己意图的方法。
第四部分包括〈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三篇。〈本经阴符七术〉是关于计谋的七篇专论。〈持枢〉言人君治国要遵从天道,顺任自言规律,不可违背。〈中经〉提出七种方法,针对“士”如何“制人”而不被别人所制而提出的。[2]
版本
《鬼谷子》自明、清以来有诸多刻本、钞本,据内容主要可分为两种系统︰一、正统《道藏》本,根据注文的多寡有无,可细分为四种类型,嘉靖乙巳钞本亦以《道藏》本为祖本;二、清代钱曾述古堂钞本,号称“乃据宋本传录者”,内容较《道藏》本完整。另外,元末明初人陶宗仪编《说郛》,亦收入《鬼谷子》,有删节,反映元代《鬼谷子》的文字面貌。清代秦恩复石研斋刻本《鬼谷子》,以钱本为底本,参校孙星衍所录《道藏》本,在嘉庆十年刊行。[3]
许宏富以秦恩复嘉庆十年刻本为底本,参考其他《鬼谷子》旧本及注本,采集前人及今人的校注、评点,撰成《鬼谷子集校集注》,收入《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于2008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2021年10月,由方勇主编的《子藏‧杂家部‧鬼谷子》出版。该书为《子藏》系列丛书的一种,收录了由明代至民国年间已知的《鬼谷子》版本及相关著作43种,整合为精装16开本4册。
考证
由于《鬼谷子》一书不见于《汉书‧艺文志》而见于《隋书‧经籍志》,并且作者署名在此后着録中不一致,故长期被疑为伪作,学者主要就此书作者、成书时代、注者等问题争论。
最早怀疑《鬼谷子》的作者是乐壹。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乐壹注《鬼谷子书》云‘ 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也’。”后来柳宗元根据此书不见于刘向《别录》、班固《汉书‧艺文志》,断定“《鬼谷子》后出。”[4]。
明代胡应麟认为《鬼谷子》文体不类战国时代风格,并怀疑《鬼谷子》是东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着録的《苏秦》三十篇、《张仪》十篇附会而成,或者是皇甫谧所作,而托名鬼谷。[5]。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胡应麟的说法近理,但无确证;但《隋志》已经有皇甫谧注本,则至少是魏晋以来书。
认为《鬼谷子》非伪书者,指出西汉刘向《说苑》已经引用《鬼谷子》;[6]魏晋以来《鬼谷子》流传有绪,并非始见于《隋志》;[7][8]而且时人以为苏秦作《鬼谷子》。[9][10]之所以《鬼谷子》不见于《别录》,是刘向将《鬼谷子》和《战国策》中苏秦其他说辞编为一书,为《苏子》三十二篇,所以《鬼谷子》不另外著录。[11][12]。
今本《鬼谷子》题陶弘景注,但有学者曾怀疑注本作者是尹知章,作陶弘景注是误题;但许宏富辨定注者为陶弘景不误。[13]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