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特拉迪盆地(Raditladi Basin)是水星上一个巨大的环峰撞击坑,直径达到263公里[2]。在环峰内有一系列的同心圆张性槽结构,是水星表面相当罕见的地表特征。拉德特拉迪盆地的底部部分区域被相对较明亮的平原覆盖,而该平原被认为是来自火山作用。盆地内的同心圆槽也是在盆地下火山活动的产物。该盆地在水星上是相对年轻的结构,年龄约少于10亿年,只有少数在盆地内的小撞击坑和保存完好的撞击坑壁以及环峰结构[3]。
背景
NASA 的信使号于2008年1月第一次飞掠水星时在水星巨大的撞击盆地卡洛里盆地西方约2000公里处,先前未被太空探测器探测到的区域发现了拉德特拉迪盆地[3]。这个撞击盆地于同年4月8日以博茨瓦纳剧作家和诗人里提勒·迪桑·拉德特拉迪(Leetile Disang Raditladi)命名[4]。
地质
拉德特拉迪盆地的中央部分被一个直径达到125公里的巨大环峰占据[3],该环稍微向西北方偏离该盆地的几何中心[5]。拉德特拉迪盆地底部被两种地形占据:浅色平坦平原和有许多小丘的深色平原。浅色平原部分区域被后者环绕,并且可能是因为火山活动而形成。深色平原主要是在环峰和撞击坑环之间出现,并且被认为是拉德特拉迪盆地未被浅色熔岩形成的平坦平原覆盖的原始坑底。有许多小丘的平原色泽较平坦平原稍微偏蓝,而盆地外的区域也被相对偏蓝的暗色撞击喷发物覆盖[3]。环峰在某些区域也有些偏蓝色的物质露出,相当于一些水星陨石坑底明亮的物质(Bright Crater Floor Deposits,BCFD)[6]。
在拉德特拉迪盆地环峰内的坑底可见同心圆状由张性断层形成的窄范围槽结构,这些槽以直径约70公里的圆形分布[3],并且被认为是地堑。这个地堑系统的几何中心刚好也是拉德特拉迪盆地的中心,并且让复杂的峰环偏离了撞击盆地的几何中心[5]。
水星上张性槽相当少见,目前只发现于以下少数区域[3]。
了解这些槽结构如何在年轻的拉德特拉迪盆地中形成对于了解较晚近水星地质史上的地质活动有重要意义[7]。目前有两个解释地堑形成的假设:第一个认为它是环状岩脉或锥层岩席在水星表面出露。这两种结构都是岩浆从深处延著圆锥或圆柱形破裂区域侵入覆盖于上方的岩石。第二个假设则是地堑是平坦平原的重量造成坑底上升的结果[5]。这样的平原在拉德特拉迪盆地北方和东方出现,虽然至今仍不知道这两个区域的厚度和年龄[3]。
年龄
在水星上相对年龄较年轻的区域,其表面撞击坑数量密度较低。拉德特拉迪盆地底部的撞击坑密度只有西方卡洛里盆地底部的10%,并且和盆地外被撞击喷发物覆盖的平原相同[4]。未被撞击喷发物覆盖的其他平坦和有许多小丘的平原撞击坑密度也和被覆盖区域相同,因此在外观上两者一样年代[3]。低撞击坑数量密度代表拉德特拉迪盆地远比卡洛里盆地年轻,大约形成于最近十亿年[4],而卡洛里盆地的年龄大约是35到39亿年[8]。
相对年轻的拉德特拉迪盆地显示水星上的火山流动喷发活动持续时间远比先前所认为的要长,可能延续到最近十亿年内[4]。
参见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