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截击机(Interceptor)系一种特别强调以飞行速度和爬升率来截击敌方轰炸机与侦察机等高空机种的军用飞机[1],通常被视为战斗机的一个类别。截击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随着1960年代弹道导弹的成熟,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下降;加上战斗机逐渐拥有超音速巡航,截击机的功用已由一般的防空导弹或多用途战斗机取代,目前很少有国家还在继续研发专门的截击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10月29日)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第一支拦截机中队,用于对抗齐柏林飞艇。
截击机这个名词则是在1929年首次使用,但是在1930年代时,截击机任务受到很大局限;由于靠目视、听音器、电话或无线电通信的空情报知网可搜索范围都仅有数公里,防空作战一方很难及早获得敌方轰炸机群临空的情报;除非有足够国土纵深戒备,截击机很难有充足准备起飞、爬升到优势高度执行拦截任务;常态化的空中战斗巡逻虽然可以解决空中入侵问题,但成本过高不切实际。因此,1930年初的时候有The bomber will always get through说法。
随着电磁波技术发展,雷达在1930年代下半叶研发出来后,上述困境得到逆转。在雷达刚问世时,已经可以为全天候提供160公里距离的警戒纵深,在技术精进后侦查纵深达到数百公里之遥;满载的轰炸机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才能穿越这个侦测距离,足够让截击机完成便备升空到作战高度迎击,英国以雷达为基础搭配截击机的第一代国土防空体系为1930年代后期完遂的道丁系统,在不列颠空战时开始验收,搭配上飓风战斗机与喷火战斗机等高速机型,截击任务朝向专精化发展。
1945年原子弹研发成功并利用B-29战略轰炸机成功投掷在日本本土迫使日本投降后,世界各国除了被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威力给震慑,也开始担忧起轰炸机侵袭的压力,截击机开发变得日趋重要。喷气发动机的投入则让飞机时速从600公里增加到近千公里,缩短了轰炸机的穿透时间,以人工为主要管理的防空系统进而开始提升接战效率,贤者系统及长程地对空导弹开始分摊防空任务;但1950年代超级大国主要核打击工具仍是战略轰炸机,截击机发展也方兴未艾。
截击机式微的关键原因是核打击转型,随着洲际弹道导弹逐渐成熟,反制敌人的大规模先制核子打击思想逻辑已不可行,美苏两国还研发了可在可由潜舰装备在水底下发射的固态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第二击反击战略能力逐步成熟。核武战略转型为“相互确保摧毁”,滴水不漏的战略防御政策变得意义不大,专业截击机的任务压力及追逐的技术门槛逐渐不再如此苛刻,因此重型空优战斗机逐步接替专业截击机的任务角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