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桂越(1949年12月[1]),是一位出身台湾的新闻工作者。她是新闻通讯社“台通社”及《周刊巴尔干the Balkans》的创办人。

现居新北市三芝区

经历

1949年,张桂越的母亲在逃难过程于广西桂林漓江畔分娩生下她;随后,母亲带着她跟随国民政府部队前往越南。她也因此被命名为“桂越”。[1] 随后,母女俩与父亲于香港重新会合。[2]

她的父亲此后担任牧师,并又陆续与她母亲生下5个子女。[2]

她曾就读于美国基督教效力会基督书院,后又前往美国攻读语言学传播学,并对传播产业产生兴趣。返回台湾后,她成立出版社并出版数本以“离婚”为主题的书籍。[2]

结束出版社事业后,张桂越在电视节目《华视新闻杂志》担任执行制作并负责采访新闻。后来,她在1990年前往威尔士大学就读于其新闻研究所,并先后担任华视台视驻英特派员,又于1993年任传讯电视伦敦分社主任。[2]

1997年,张桂越创立个人新闻通讯社“台通社”。[3]

1999年,张桂越前往马其顿报导台马建交;但是,两国在不到两年半后即宣告断交。张桂越从此旅居当地,并持续经营台通社,以向各电视台接案方式营运。 [2]当时,张桂越曾在前往希腊驻马其顿办事处办理签证时遭刁难羞辱,并因而在当地召开记者会表达抗议,还号召曾受该办事处羞辱的群众至当地市政府广场连署;不久,该事件引起当地媒体高度关注,许多人也前往连署,希腊外交部副部长终于亲自拜访致歉并惩处相关人员。[3][2]

2000年代起,张桂越开始旅居巴尔干半岛[4]

2007年 出版《追猎蓝色巴尔干》

2009年 出版《阿娜答的神秘世界》

2011年 出版《失去非洲的犀牛》 入围2012年金鼎奖人文类图书

2012年,张桂越以新台币5万元为资本创办《周刊巴尔干the Balkans》。[5][1][6][7]

2015年10月,张桂越与许中熹、林信辰前往欧洲考察欧洲难民问题的源头。[1][3] 同年11月,张桂越前往土耳其库尔德族聚居地区采访其国会选举,遭当地戒备军队以武力威胁[8]

2018年3月 赴梵蒂冈拍摄纪录片“仙花寺” 片长47分钟

2018年9月 “仙花寺”杀青 但还未正式播出

2018年10月 纪录片“仙花寺”即将上映

语录

  • “记者一定要把自己种在现场,才能发芽。”[7]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