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大调弦乐八重奏,作品20,作于1825年10月15日[1],是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知名度最高的室内乐作品之一。此外,在室内乐文献当中,门德尔松亦是首先采取此一乐器编制的作曲者之一。

创作过程

如同门德尔松其他的早期创作,弦乐八重奏亦是在每周日的例行音乐活动时所作。包括(如今已较少被演奏的)钢琴四重奏、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在内,都是在门德尔松家中,由每个周日午后、音乐家们的演奏当中所激发的灵感所累积而成的,情况类似的还有一些早期的钢琴独奏小品、歌曲⋯⋯等[2][3]。不同于其他作品,这首弦乐八重奏的特点在于它的开创性:门德尔松受到路易斯·施波尔的启发[a][4],以两组弦乐四重奏、共八人的编制演奏,是前所未有的做法,也标志着门德尔松的早熟。如是的编制与效果,也刺激了作曲后辈进行相同的挑战与尝试。又,弦乐八重奏与紧接而后的《仲夏夜之梦》亦有高度连结,许多迹象皆可发现两者间的共通性。

这首弦乐八重奏是因作曲家的友人、小提琴家爱德华·利兹德语Eduard Rietz的生日所特别创作的,1836年1月30日于莱比锡布商大厦公开首演[b],作品在首演前曾稍事修改[3]。1832年,各声部的分谱由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出版,总谱的出版则推迟至1848年(彼时门德尔松已逝世)。

分析

配器

小提琴(4)、中提琴(2)、大提琴(2)

门德尔松特别在手稿中提及,这首八重奏意图以小编制“取代”大乐团的演奏效果:“所有人都必须以管弦乐团的分量演奏,严格遵守并落实强、弱力度的对比,甚至(较一般作品而言)更夸张地被强调。”[c][2] 在部分的现代演奏和录音当中,亦有使用大型弦乐团的例子,通常亦会加入低音提琴的角色[d]

本曲的演奏时长约30分钟。

作品架构

第一乐章

E大调,中庸的快板,热情似火(Allegro moderato ma con fuoco)

第一乐章的分量是四乐章之首,仅这一乐章的用时就占去全曲将近一半。

第二乐章

C小调,行板(Andante)

第三乐章

G小调,诙谐曲,轻松无比的快板(Scherzo: Allegro leggierissimo)

第三乐章据信受到了歌德浮士德》中〈女巫夜梦〉(德语:Walpurgisnachtstraum)诗句的启发[e][5]。在风格上,这个乐章可以说是门德尔松“精灵风格”的展现,音乐短小、轻快且紧凑;门德尔松在自己的第1、第2号钢琴三重奏的第三乐章,也使用了类似的写作风格。

第三乐章另有一个管弦乐配器的改编版本,用于门德尔松第1号交响曲的首演(1827年2月1日,取代该曲的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E大调,急板(Presto)

第四乐章以缜密的对位手法为其特色,在严谨的赋格当中,门德尔松还引用了《弥赛亚》著名的〈哈雷路亚〉的一句[f][6][7]。第三乐章的一些片段在此被引用,反映了十九世纪作曲家的“循环曲式”(cyclic form)手法[g]

评价

  • “其青春洋溢、灿烂和无暇的渲染力,使其得以名列十九世纪音乐的奇迹之一。”[8] 评论人康拉德·威尔逊(Conrad Wilson)

商业录音

More information 年份, 演出者 ...
Close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